久假不歸

成語拼音

jiǔ jiǎ bù guī

久假不歸成語解釋

假借;歸歸還。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,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。

典故出處

《孟子·盡心上》久假而不歸,惡知其非有也?”

成語典故

謝山《鮚埼亭集》本欲仿此,然謝山歿後,其遺稿爲杭世駿借去,久假不歸,後之編刻者,多未能如原恉也。★謝國楨《平景孫事輯·著述考》

成語造句

他向朋友借了那本書已經很久了,卻至今久假不歸,這種行爲實在不妥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張華的年輕人,他出身貧寒,但卻勤奮好學,一心想要出人頭地。 張華通過自己的努力,獲得了一個進入當地一位權貴府上做事的機會。剛進入府中時,他兢兢業業,表現出色,贏得了權貴的賞識,權貴便將一些重要的事務交給他處理。 一次,權貴讓張華去外地打理一處產業,同時給了他一筆不菲的錢財用於經營。張華滿懷信心地前往,然而,到了外地後,他漸漸被繁華的景象所迷惑。他開始沉迷於享樂,與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,將原本用於產業經營的錢財也揮霍一空。 時間一天天過去,張華完全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和責任,也忘記了自己應該回到權貴府上覆命。他就這麼在外地逍遙自在地過着日子,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是多麼的錯誤。 權貴等了很久都不見張華回來,心中十分焦急,多次派人去尋找他,但都沒有任何消息。權貴這才意識到張華可能已經久假不歸了。 後來,有一位智者聽聞了此事,便對權貴說道:“張華此人心性不定,被外界的誘惑所迷,久假不歸,實在是辜負了您的信任啊。在歷史上,也不乏這樣的例子。比如,春秋時期,有個官員被派往他國執行任務,結果卻貪戀他國的榮華富貴,一去不返,最終落得個不忠不義的下場。您切不可再對他抱有期望了。” 權貴聽後,長嘆一口氣,後悔自己當初看錯了人,他無奈地說道:“我本以爲張華是個可造之材,沒想到他竟然做出如此之事,真是讓我失望至極。” 而張華,依然在外地過着他荒唐的生活,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已經給自己帶來了嚴重的後果。他失去了權貴的信任和支持,也失去了自己原本可能擁有的美好未來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做人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責任,不可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,否則就可能像張華一樣,因爲久假不歸而自毀前程。我們應當以史爲鑑,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要重蹈覆轍。

久假不歸-成語圖片

久假不歸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