曠若發矇
成語拼音
- kuàng ruò fā méng
曠若發矇成語解釋
- 曠空曠;開闊。矇眼睛失明。眼前突然開闊明朗,好像雙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見了東西。亦比喻使人頭腦忽然開竅,明達起來。
典故出處
- 三國·魏·應璩《與從弟君苗君胄書》閒者此遊,喜歡無量,登芒濟河,曠若發矇。”
成語典故
- 忽奉手筆,曠若發矇。★宋·蘇軾《與佛印禪師書》
成語造句
- 經過老師的耐心指導,他猶如醍醐灌頂,瞬間曠若發矇,明白了一直困擾自己的難題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張華。張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,但他自幼聰慧好學,對知識充滿了渴望。
當時的社會,教育資源並不像現在這般普及,許多人都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。然而張華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奮,不斷地探索和學習,積累了豐富的知識。
有一次,張華所在的村莊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,莊稼顆粒無收,村民們生活陷入了困境。大家都束手無策,不知道該如何應對。就在這時,張華挺身而出,他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,仔細研究了當地的地理和氣候條件,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旱災的辦法。
他帶領村民們挖溝渠、引水源,並且教導大家如何合理灌溉農田,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,旱災的情況終於得到了緩解,村莊又恢復了生機。
在這個過程中,張華猶如醍醐灌頂一般,突然明白了知識的力量是如此巨大,它可以改變人們的命運,可以幫助大家解決各種困難。他意識到,自己之前雖然努力學習,但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他去探索。
從那以後,張華更加刻苦地鑽研學問,他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和知識,不斷地充實自己。他的見識越來越廣,思維也越發開闊。
有一天,村裏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,他聽聞了張華的事蹟,對他十分讚賞。學者與張華交流之後,發現他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儲備,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還是存在一些疑惑和不解。於是,學者耐心地爲張華講解,爲他答疑解惑。
在學者的指導下,張華感覺自己彷彿被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,之前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和理論,此刻都變得清晰明瞭。他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的土地,貪婪地吸收着知識的養分。
經過這一系列的經歷,張華終於真正達到了“曠若發矇”的境界,他的眼界變得無比開闊,思維如同被喚醒一般,充滿了智慧和創造力。他開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幫助更多的人,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。
張華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,成爲了人們學習的榜樣。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人們,只要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堅持不懈的努力,就能夠突破自我,達到新的高度,就如同那原本懵懂無知卻最終恍然醒悟的人,迎來一片全新的天地。
曠若發矇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