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令志惛

成語拼音

lì lìng zhì zào

利令志惛成語解釋

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,把什麼都忘了。同利令智昏”。

典故出處

《鏡花緣》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,就把‘害’字忘了,所謂‘利令志惛’能不浩嘆!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鉅額財富的誘惑時,他完全失去了理智,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決定,真是利令志惛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曾有這樣一個故事。 在戰國時期,有一個名叫虞公的人,他統治着一個不算大的諸侯國。虞公此人,原本也並非是個愚蠢之輩,但卻有着極強的貪慾和對權勢的渴望。 當時,虞國的旁邊有一個強大的晉國。晉國的國君一心想要擴張領土,便打起了虞國的主意。晉國的大臣們想出了一個計謀,他們準備用珍貴的寶物去誘惑虞公。 於是,晉國派出使者帶着大量的奇珍異寶來到虞國,虞公看到這些寶物後,眼睛都直了,內心的貪慾被徹底激發出來。儘管他的一些大臣極力勸阻,提醒他不要因爲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潛在的危險,但是虞公哪裏還聽得進去。他一心只想着如何佔有這些寶物,完全忘記了自己作爲一國之主的責任和使命。 晉國使者見虞公已經上鉤,便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無理的要求,虞公爲了得到更多的寶物,竟然一一應允。就這樣,虞公在利益的驅使下,一步步地陷入了晉國的圈套。 最終,晉國毫不費力地吞併了虞國,虞公也淪爲了階下囚。此時的虞公才如夢初醒,懊悔不已,但一切都已經太遲了。他因爲被眼前的利益衝昏了頭腦,讓自己的志向變得模糊不清,最終落得了一個悲慘的下場。 這個故事充分地體現了“利令志惛”這個成語的含義。虞公因爲貪圖眼前的利益,而喪失了理智和判斷力,忘記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危,導致了自己和國家的覆滅。歷史上像虞公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,許多人在面對利益的誘惑時,往往會迷失自我,做出錯誤的決策。 正如《史記》中所記載的那些因貪婪而失敗的人物一樣,利慾薰心往往會讓人走向毀滅。我們應當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汲取教訓,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被利益所迷惑,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,才能避免重蹈虞公的覆轍,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長遠。

利令志惛-成語圖片

利令志惛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