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編累牘
成語拼音
- lián biān lěi dú
連編累牘成語解釋
- 牘古代寫字的木片。形容篇幅過多,文辭長。
典故出處
- 清·魏子安《花月痕》第三回雖終日兀坐車中,不發一語,其實連編累牘也寫不了他胸中情緒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這篇論文資料收集豐富,論證過程詳盡,篇幅很長,可謂是連編累牘,但卻邏輯清晰,觀點鮮明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朝代,有一位名叫張華的文人。他自幼聰慧好學,博覽羣書,一心渴望在文學上有所建樹。
張華生活的時代,文風昌盛,但也存在一些華而不實的文章和著作。當時的文壇上,許多人熱衷於堆砌華麗的辭藻,追求篇幅的冗長,卻往往忽視了內容的深度和價值。張華對此深感憂慮,他認爲真正的文學應該是有內涵、有意義的,而不是僅僅爲了追求表面的華麗和數量。
有一次,張華參加了一場文人聚會。在聚會上,大家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,其中有不少人拿出的文章都是連篇累牘,冗長而空洞。張華靜靜地聽着他們的朗讀,心中越發覺得這樣的風氣不可取。
聚會結束後,張華回到家中,陷入了沉思。他決定要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這種不良的文風。於是,他開始埋頭創作,力求每一篇文章都能夠言簡意賅,富有內涵。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反覆琢磨每一個詞句,確保它們既準確又生動。
經過不懈的努力,張華的作品逐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。他的文章以其簡潔明瞭、寓意深刻而受到了人們的讚賞和推崇。許多文人開始效仿他的風格,摒棄了連篇累牘的寫作方式,更加註重內容的質量和深度。
張華的努力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文壇,也爲後世樹立了榜樣。他的事蹟被人們傳頌開來,成爲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,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並不在於篇幅的長短,而在於是否能夠打動人心,給人以啓迪和思考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追求知識和表達的時候,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數量和冗長,而應該注重質量和內涵。連篇累牘的表面功夫往往無法真正展現出事物的本質和價值,只有通過深入的思考和精煉的表達,才能讓我們的思想和作品更加有意義,更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。正如張華一樣,以自己的智慧和堅持,爲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。
連編累牘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