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莠不分

成語拼音

liáng yǒu bù fēn

良莠不分成語解釋

莠狗尾草,很象穀子,常混在禾苗中∶人壞人都有,混雜在一起,難以分辨。

典故出處

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,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,其中魚龍混雜,良莠不齊。”

成語典故

馭夷長策,當先剿後撫,未剿遽撫,良莠不分。兵至,相率歸誠;兵退,復出焚掠。★《清史稿·吳傑傳》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複雜的信息時,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能良莠不分,否則很容易被錯誤的觀點誤導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以前,有一個繁榮的國度。這個國度的國王十分仁慈,但也有一個缺點,就是在看人方面常常良莠不分。 在這個國度裏,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,他表面上忠誠勤勉,實則心懷叵測。他善於僞裝,經常在國王面前阿諛奉承,將自己的過錯巧妙地掩蓋起來。國王對他深信不疑,給予他諸多重要的職責和權力。 與此同時,還有一位名叫張華的大臣,他爲人正直,一心爲了國家和人民的福祉着想。他經常直言進諫,指出國家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。然而,國王卻因爲他的直言不諱而感到有些不悅,有時候甚至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明利用手中的權力開始爲自己謀取私利,他勾結一些不法之徒,貪污受賄,弄得國家烏煙瘴氣。而張華則努力地想要扭轉這種局面,他不斷地收集證據,希望能夠讓國王看清李明的真面目。 終於有一天,張華拿着確鑿的證據去向國王稟報。可是國王卻因爲長期受到李明的矇蔽,認爲張華是在嫉妒李明的地位和成就,對他的證據不屑一顧。 “陛下,您不能再被李明的表象所迷惑了,他的所作所爲已經嚴重危害到了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利益啊!”張華急切地說道。 然而,國王卻搖搖頭說:“張華,你不要再說了,我看李明一直都很忠誠,你不要無端猜忌。” 張華痛心疾首,但卻無可奈何。國家在李明的胡作非爲下變得越來越混亂,人民生活苦不堪言。 直到有一天,李明的罪行終於敗露,他的種種劣跡被公之於衆。國王這才如夢初醒,懊悔不已。 他意識到自己因爲良莠不分,錯信了李明,而忽視了張華這樣的忠臣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,決心改正錯誤。 從此,國王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表面功夫,而是更加註重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。他重新重用張華,讓他協助自己治理國家。在張華的努力下,國家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和穩定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生活中,我們不能像那位國王一樣良莠不分。我們要學會分辨是非善惡,不要被表象所迷惑,要以客觀、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人和事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避免因爲錯誤的判斷而帶來嚴重的後果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。正如古人云:“知人善任,方能成事。”我們要善於識別真正的人才和品德高尚的人,與他們爲伍,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。

良莠不分-成語圖片

良莠不分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