聆音察理
成語拼音
- líng yīn chá lǐ
聆音察理成語解釋
- 聽到聲音就能明察事理。指善於分析。
典故出處
- 明·吳承恩《西遊記》第14回我老孫,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,翻江攪海的神通;見貌辨色,聆音察理。”
成語典故
- 要多思多想,一竅通,百竅通,聆音察理,隨機應變。★包蕾《豬八戒學本領》
成語造句
- 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,我們要善於從細微之處入手,像那些智者一樣,做到認真傾聽、用心分辨,從而做到聆音察理,避免誤解和衝突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位聰慧過人的年輕人叫李明。
李明自幼便對各種事物有着極強的好奇心和敏銳的洞察力。一天,鎮上來了一位雲遊四方的學者,他在鎮中心的廣場上講述着各地的奇聞軼事和人生哲理。李明被深深吸引,聽得格外認真。
在學者講述的過程中,李明總能從他的話語、表情和細微的動作中察覺到一些別人不曾留意的信息。比如,學者在提到某個地方時眼神中流露出的特殊情感,或者在講述某個故事時語氣的微妙變化。他憑藉着這種聆音察理的能力,能深入理解學者話語背後的真正含義。
有一次,鎮裏發生了一起盜竊案,人們都束手無策。李明主動站出來,仔細傾聽了受害者和周圍人的描述。他從受害者的語氣中察覺到一絲不同尋常的緊張,又從周圍人的言辭中發現了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。經過一番深入分析和推理,他最終找到了案件的關鍵線索,成功幫助官府破獲了此案。
這件事讓李明聲名遠揚,大家都對他的能力欽佩不已。後來,鄰鎮發生了一起糾紛,雙方各執一詞,僵持不下。有人便請李明前去幫忙調解。李明到達後,沒有急於下結論,而是靜靜地聆聽雙方的陳述。他通過聆音察理,發現其中一方雖然言辭激烈,但在某些細節上卻露出了心虛的表現。於是,他以此爲突破口,耐心地與雙方溝通,最終成功化解了糾紛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明的這種能力越來越出色。他常常能夠憑藉着傾聽他人的話語和觀察細微之處,準確地判斷出事情的真相和本質。他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開來,成爲了大家口中的傳奇。
《禮記·中庸》中曾言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”李明正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,培養出了卓越的聆音察理的能力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,爲鎮裏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,也讓人們明白了善於傾聽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。他的事蹟不僅在當時引起了轟動,也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啓示。在生活中,我們也應該像李明一樣,學會聆聽他人的聲音,觀察細微之處,從而更好地理解世界,解決問題。
聆音察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