驢脣不對馬嘴

成語拼音

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

驢脣不對馬嘴成語解釋

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。

典故出處

宋·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九驢脣馬嘴誇我解問,十轉五轉饒你從朝。”

成語典故

一段話說了個亂糟糟,驢脣不對馬嘴。(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十五回)

成語造句

他說的話和我們討論的主題完全不相關,簡直是驢脣不對馬嘴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繁榮的國度。這個國度裏有兩個能說會道的人,一個叫張三,一個叫李四。 張三是個機靈聰慧的人,但有時候過於急功近利。李四則是個沉穩踏實的人,只是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。 有一次,國王決定舉辦一場盛大的辯論會,讓全國的智者都來參加,張三和李四也在受邀之列。辯論會上,各種觀點激烈碰撞,精彩紛呈。張三憑藉着他的機靈,在辯論中表現得十分出色,贏得了陣陣掌聲。 然而,當輪到李四發言時,他因爲緊張,說話變得結結巴巴,條理也不太清晰。他原本想要表達的是關於國家治理的深刻見解,但說出來的話卻讓人感覺莫名其妙,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搭邊。 張三看到李四的表現,心中暗喜,覺得自己勝券在握。於是,他在李四發言結束後,立刻站起來對李四進行反駁,言辭犀利。可李四因爲自己剛纔的表現不佳,一時之間竟無法有力地迴應張三。 就這樣,這場辯論會在一種有些混亂的局面中結束了。國王在聽完兩人的辯論後,皺起了眉頭,他覺得李四的話簡直就是驢脣不對馬嘴,完全沒有說到點子上。而張三雖然表現出色,但也有些過於咄咄逼人。 最終,國王並沒有立刻宣佈誰是勝者,而是讓他們回去好好反思。張三覺得自己肯定會贏,便沒有把國王的話放在心上。李四則靜下心來,認真思考自己的問題所在。 過了一段時間,國王再次召集他們。這次,李四經過充分的準備,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,讓衆人都對他刮目相看。而張三卻因爲過於自負,沒有新的見解,表現反而不如上次。 這時,國王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:“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,一定要切中要害,不能像上次李四那樣驢脣不對馬嘴,也不能像張三那樣驕傲自滿。只有真正有內涵、有深度且能準確表達的人,才能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。” 從那以後,張三和李四都明白了這個道理,他們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己,努力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準確和有意義。而“驢脣不對馬嘴”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,用來提醒人們在交流和表達時要避免出現類似的混亂和錯誤,要讓自己的言語和思想相符,這樣纔能有效地傳達信息和溝通。

驢脣不對馬嘴-成語圖片

驢脣不對馬嘴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