賣兒貼婦

成語拼音

mài ér tiē fù

賣兒貼婦成語解釋

指因生活所迫,把妻子兒女賣給別人。

典故出處

《南齊書·良政傳·虞願》陛下起此寺,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,佛若有知,當悲哭哀愍。”

成語典故

賣兒貼婦竭膏血,一塔豈有功德緣!★清·黃遵憲《南漢修慧寺千佛塔歌》

成語造句

在那極度貧困的歲月裏,許多家庭走投無路,竟出現了賣兒貼婦的慘狀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李莊的小村落。村子裏的人們大多以農耕爲生,生活雖然簡單卻也安寧。 村裏有一個叫張二的農夫,他爲人勤勞善良,但運氣卻總是不太好。一年,遭遇了嚴重的旱災,莊稼顆粒無收,張二一家陷入了極度的貧困之中。爲了能讓家人活下去,張二想盡了各種辦法,他四處借錢,甚至去做一些最辛苦的體力活,但依然難以維持生計。 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,家中的情況越來越糟糕,張二在絕望之中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。他決定將自己年幼的兒子賣給一個富戶,以換取一些糧食和錢財來貼補家用。他的妻子得知這個決定後,悲痛欲絕,哭着抱住兒子不肯鬆手,但現實的殘酷讓他們別無選擇。 當張二帶着兒子來到富戶家時,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。他看着兒子天真無邪的臉龐,心如刀絞。富戶家的管家看着張二和孩子,冷漠地完成了交易。張二拿着那一點點糧食和錢財,踉踉蹌蹌地回到家中,他的妻子早已哭成了淚人。 然而,這件事很快在村子裏傳開了,人們對張二的行爲感到震驚和痛心。村裏的老人們紛紛搖頭嘆息,他們想起了歷史上那些因爲貧困而不得不賣兒貼婦的悲慘故事。在古代的一些時期,百姓生活困苦,災荒頻繁,許多人都曾面臨和張二一樣的絕境。 張二也深知自己的行爲違背了爲人父母的道德底線,但在當時的困境下,他實在是走投無路了。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悔恨之中,每日以淚洗面。他的妻子也因爲失去了兒子而變得鬱鬱寡歡,身體日漸消瘦。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,張二始終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。他常常一個人坐在田邊,回憶起兒子的點點滴滴,心中充滿了愧疚。而他的故事也成爲了李莊村人們口中的一個悲哀的傳說,警示着後人要珍惜生活,努力避免陷入這樣的絕境之中。 這個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會中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,他們在面對絕境時,不得不做出一些違揹人倫道德的事情。而“賣兒貼婦”這個成語,也正是對這種悲慘狀況的一種生動寫照。它提醒着我們,要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繁榮,努力爲自己和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,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。

賣兒貼婦-成語圖片

賣兒貼婦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