悶葫蘆

成語拼音

mèn hú lú

悶葫蘆成語解釋

比喻很難猜透而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。

典故出處

元·紀君祥《趙氏孤兒》第四摺好着我沉吟半晌無分訴,這畫的是徯倖殺我也悶葫蘆”。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二十八回這個鳥悶葫蘆教我如何猜得破?”

成語典故

他們要早告訴了我,何苦叫我打這半天的悶葫蘆呢!★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十七回

成語造句

他整天一聲不吭,心事重重,活像個悶葫蘆,讓人難以捉摸他內心的想法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個年輕人叫李三。李三平時沉默寡言,不太愛和別人交流,大家都覺得他就像一個悶葫蘆,心裏的想法很難讓人知曉。 有一年,小鎮遭遇了嚴重的旱災,莊稼顆粒無收,百姓們生活陷入了困境。李三看到大家都在爲生計發愁,心中也十分焦急。然而,他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整天唉聲嘆氣或者抱怨連天,而是默默地開始思考解決辦法。 他四處打聽,得知在遠處的一座山上有一股清泉,如果能把水引到小鎮來,就能解決大家的灌溉問題。但是,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,需要修建一條長長的水渠。李三沒有把這個想法告訴任何人,而是自己一個人悄悄地開始行動。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牀,帶着工具前往山上,開始挖水渠。白天烈日炎炎,他汗流浹背也從不休息;夜晚月色昏暗,他就藉着微弱的月光繼續勞作。就這樣,日復一日,李三獨自一人默默地堅持着。 過了一段時間,鄰居們發現李三總是早出晚歸,而且看起來十分疲憊,但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。直到有一天,一個村民偶然間路過那座山,才發現了李三正在修建的水渠。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小鎮,大家都對李三的行爲感到十分驚訝和敬佩。 大家紛紛加入到修建水渠的隊伍中來,在衆人的努力下,水渠終於修建完成,清澈的泉水順着水渠流淌到了小鎮的每一片土地。莊稼得到了灌溉,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,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了正常。 而李三,依然像往常一樣沉默寡言,沒有因爲自己的功勞而到處宣揚。他就像那個悶葫蘆,雖然不善於表達自己,但內心卻充滿了善良和智慧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有時候,那些看似沉默寡言的人,可能有着無比堅定的信念和非凡的行動力。他們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證明自己,而是用實際行動默默地爲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。就像李三一樣,雖然他是個悶葫蘆,但他的所作所爲卻讓人們永遠銘記在心。我們不能僅憑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判斷其內在品質,而應該用心去感受和發現那些隱藏在沉默背後的美好與力量。

悶葫蘆-成語圖片

悶葫蘆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