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困國貧
成語拼音
- mín kùn guó pín
民困國貧成語解釋
- 人民困苦,國家貧窮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,由於戰爭不斷、災害頻發,導致經濟衰退,社會混亂,最終呈現出民困國貧的景象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安國。起初,安國也曾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
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安國的統治者逐漸變得昏庸無道。他們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,不斷加重賦稅,強徵百姓的財物,導致民不聊生。同時,宮廷中的官員們也貪污腐敗,肆意揮霍着國家的財富。
由於長期的壓迫和剝削,百姓們的生活越來越艱難。農田荒蕪,商業凋零,許多人失去了生計,不得不背井離鄉,四處流浪。國家的經濟陷入了困境,變得民困國貧。
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國家的危機,紛紛向統治者進諫,希望他們能夠改變政策,減輕百姓的負擔,恢復國家的生機。然而,統治者卻對這些忠言充耳不聞,反而對進諫者進行打壓和迫害。
在這種情況下,百姓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。終於,一場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。起義軍迅速壯大,他們打着推翻暴政、拯救百姓的旗號,向京城進發。
統治者驚慌失措,急忙調集軍隊進行鎮壓。但是,由於長期的腐敗和墮落,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,根本無法抵擋起義軍的進攻。
最終,起義軍成功攻佔了京城,推翻了昏庸的統治者。新的統治者上臺後,深刻反思了過去的錯誤,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百姓的生活,恢復國家的經濟。他們減輕賦稅,鼓勵農耕和商業的發展,懲治貪污腐敗。
經過多年的努力,安國終於逐漸走出了困境,百姓們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,國家也變得繁榮富強起來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一個國家如果不關注民生,不注重經濟的發展,就會陷入民困國貧的境地,只有當統治者真正關心百姓,採取正確的政策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,繁榮昌盛。正如《管子》中所說:“凡治國之道,必先富民。民富則易治也,民貧則難治也。”我們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,避免重蹈覆轍。
民困國貧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