鳥獸散
成語拼音
- niǎo shòu sàn
鳥獸散成語解釋
- 形容成羣的人象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(多形容敵人潰逃)。
典故出處
- 《漢書·李陵傳》今無兵復戰,天明坐受縛矣;各鳥獸散,猶有得脫報天子者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戰鬥一打響,敵軍就如驚弓之鳥,瞬間作鳥獸散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動盪時期,天下紛爭不斷。有一個諸侯國,其國君昏庸無道,橫徵暴斂,弄得民不聊生。百姓們生活困苦,怨聲載道。
在這個諸侯國中,有一位心懷正義的大臣名叫張義。他多次冒死進諫國君,希望國君能夠改弦更張,施行仁政,以拯救國家和百姓。然而,國君卻對他的忠言置若罔聞,甚至對他產生了厭惡和反感。
隨着國家局勢的日益惡化,社會矛盾愈發尖銳。百姓們紛紛揭竿而起,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小規模的起義。張義深知國家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,他決定再次勸諫國君,希望能喚醒國君的良知。
可是,國君不但不聽他的勸告,反而大發雷霆,下令將張義打入大牢。張義在牢中悲憤交加,他深知這個國家已經無藥可救了。
不久之後,鄰國的大軍入侵,如潮水般涌來。這個諸侯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訓練和裝備,根本無法抵擋敵人的進攻。戰場上,士兵們紛紛潰敗,如鳥獸散般逃離戰場。
國君此時才如夢初醒,後悔不已,但爲時已晚。他試圖組織抵抗,但已經沒有人願意聽從他的命令了。最終,這個諸侯國被鄰國所滅,國君也淪爲了階下囚。
張義在牢中聽到了國家滅亡的消息,他長嘆一聲,感慨道:“早知今日,何必當初。國君不聽忠言,致使百姓受苦,國家滅亡,真是可悲可嘆啊!”鳥獸散的結局,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民心,失去了正義,那麼等待它的必將是毀滅。正如歷史上許多王朝的興衰更替一樣,只有以民爲本,施行仁政,才能長治久安,避免如鳥獸散般的悲慘命運。
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,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,傾聽不同的聲音,不能固執己見,否則可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。同時,也讓我們明白了團結和正義的力量,只有在大家齊心協力、秉持正義的情況下,才能克服困難,走向成功。
鳥獸散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