片言隻語
成語拼音
- piàn yán zhǐ yǔ
片言隻語成語解釋
- 零零碎碎的話語。形容語言文字數量極少。
典故出處
- 晉·陸機《謝平原內史表》片言隻字,不關其間。”
成語典故
- 他的信每次總是片言隻語,從不多寫。
成語造句
- 他平時沉默寡言,可在關鍵時刻總能用片言隻語點明問題的關鍵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兩位文人,一位叫李逸,一位叫王昊。
李逸才華橫溢,出口成章,文章詩詞皆爲上乘之作。他性格豪爽,廣交好友,常常在聚會中高談闊論,引得衆人喝彩。而王昊則生性內斂,沉默寡言,但他的文筆細膩,思考深邃,所著文章往往能發人深省。
有一次,鎮上來了一位高官,聽聞李逸的才名,特地邀請他到府上一敘。李逸欣然前往,在高官面前,他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華,滔滔不絕地談論着天下大事、詩詞歌賦。高官對他的表現極爲滿意,讚不絕口,並承諾會爲他推薦仕途。
然而,就在李逸春風得意之時,鎮上發生了一起重大的案件。一位富商被人殺害,家中財物被洗劫一空。縣令爲此焦頭爛額,四處尋找線索。有人向縣令推薦了李逸和王昊,希望他們能協助破案。
李逸在查案過程中,依舊憑藉着他的口才,對各種線索和嫌疑人進行長篇大論的分析,看似頭頭是道,卻始終未能抓住關鍵。而王昊則默默地觀察着每一個細節,很少發表長篇大論。
終於,在一次衆人聚集討論案情時,李逸又開始了他冗長的論述。王昊一直靜靜地聽着,待李逸說完,他只是淡淡地說了幾句:“我觀察到死者房中的窗櫺有細微劃痕,兇手應是從此處潛入;再者,現場遺留的腳印大小與鎮西的張三相符。”這寥寥數語,卻讓衆人如夢初醒。
縣令立刻派人去鎮西抓捕張三,經過審訊,張三果然是兇手。
此事過後,人們對王昊刮目相看。大家意識到,有時候長篇大論未必能解決問題,而像王昊這般的片言隻語,卻能切中要害,起到關鍵作用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。比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,面對東吳羣臣的刁難,他沒有過多的廢話,只是用簡短而有力的言辭,分析了天下局勢,堅定了東吳與劉備聯合抗曹的決心。
所以說,言語的力量不在於數量的多少,而在於是否能精準地表達核心觀點,正如王昊那片言隻語,卻勝過千言萬語。
片言隻語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