潑油救火

成語拼音

pō yóu jiù huǒ

潑油救火成語解釋

救火時用油澆灑。比喻事情處理不得法,反而使事態更嚴重。

典故出處

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十四回今使他爲先鋒,是潑油澆火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原本是想平息這場紛爭,沒曾想自己的處理方式不當,反而潑油救火,讓局勢變得更加難以收拾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繁榮的小鎮,名叫清平鎮。這裏的人們大多以農耕和經商爲生,生活平靜而安寧。 然而,清平鎮有兩個大戶人家,分別是李家和王家。李家世代經商,積累了豐厚的財富;王家則以田產衆多著稱,在當地也頗具影響力。 這兩家人一直以來暗中較勁,都想在鎮上佔據主導地位。 有一年,清平鎮遭遇了罕見的旱災,莊稼顆粒無收。李家和王家都囤積了不少糧食,本應在這個艱難時刻幫助鎮民共度難關,可他們卻趁機高價售賣糧食,大發災難財。 鎮民們怨聲載道,對李、王兩家的行爲極爲不滿。終於,有一位年輕勇敢的書生站了出來,他名叫張誠。張誠組織鎮民一起到李、王兩家,希望他們能降低糧價,拯救大家於水火之中。 李家和王家不僅不聽勸告,還命家丁驅趕鎮民。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鎮民,雙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。 就在局面即將失控之時,李家的家主想出了一個自以爲聰明的主意。他決定向縣衙告狀,誣陷鎮民聚衆鬧事,意圖搶奪李家的糧食。縣令接到報案後,立刻派人前來調查。 王家得知此事後,擔心李家獨自與縣令交好,會對自家不利。於是,王家的家主也匆忙向縣令送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,試圖影響縣令的判斷。 縣令本就是個貪婪之徒,收了李、王兩家的好處後,更加肆意妄爲。他不問青紅皁白,就將帶頭的張誠抓進了大牢,並對其他鎮民嚴加懲處。 這一不公的判決,讓鎮民們的憤怒達到了頂點。他們紛紛聯合起來,準備去縣衙門口抗議。 而李、王兩家見此情形,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,反而僱傭了更多的打手,試圖鎮壓鎮民。他們的這一行爲,無異於潑油救火。 鎮民們的反抗愈發激烈,最終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暴動。暴動中,李、王兩家的豪宅被憤怒的鎮民燒燬,他們囤積的糧食也被一搶而空。 縣令見事態失控,害怕上級追究責任,便悄悄逃離了縣城。這場由李、王兩家的貪婪和縣令的不公引發的動亂,讓清平鎮陷入了一片混亂。 後來,朝廷得知了此事,派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員前來處理。這位官員嚴懲了李、王兩家和逃跑的縣令,安撫了鎮民,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清平鎮恢復了往日的繁榮與安寧。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,在面對問題和矛盾時,切不可採取錯誤的手段,否則只會像潑油救火一般,讓局勢變得更加不可收拾。

潑油救火-成語圖片

潑油救火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