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竹之勢
成語拼音
- pò zhú zhī shì
破竹之勢成語解釋
- 比喻節節勝利,毫無阻礙。
典故出處
- 《晉書·杜預傳》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數節之後,皆迎刃而解。”
成語典故
- 我軍以破竹之勢進逼武昌,今聞已進展到離武昌城僅中國裏百五十里之地。★郭沫若《革命春秋·北伐途次》
成語造句
- 前方的戰事進展順利,我軍一路高歌猛進,以破竹之勢迅速佔領了多個戰略要地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波瀾壯闊的戰爭,其中有一場戰役,充分展現了“破竹之勢”的強大威力。
那是在西晉末年,政治腐敗,民不聊生,各地紛紛爆發起義。此時,有一位叫杜弢的將領,率領着起義軍與西晉朝廷對抗。西晉王朝派遣了衆多將領前去鎮壓,但都未能取得顯著成效。
直到名將陶侃的出現,局勢纔開始有了轉機。陶侃此人,智勇雙全,極具軍事才能。他深知杜弢起義軍的特點和弱點,精心策劃戰略戰術。
陶侃率領着他的軍隊,首先對杜弢的起義軍進行了細緻的偵查和分析。他發現起義軍雖然人數衆多,但組織較爲鬆散,而且後勤補給存在很大問題。於是,陶侃決定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,逐步削弱起義軍的力量。
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,陶侃的軍隊與杜弢的起義軍相遇。陶侃身先士卒,衝鋒在前,他的士兵們受到極大的鼓舞,個個奮勇殺敵。起義軍一開始還能勉強抵抗,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陶侃軍隊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。
陶侃的軍隊訓練有素,配合默契,他們的進攻猶如洶涌的波濤,一浪接着一浪,不給起義軍絲毫喘息的機會。而杜弢的起義軍則開始出現混亂,士氣低落。
此時的陶侃軍隊,就如同那勢如破竹的利刃,一路高歌猛進。他們衝破了起義軍的一道道防線,起義軍節節敗退,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。
最終,陶侃的軍隊以破竹之勢,徹底擊敗了杜弢的起義軍,爲西晉王朝穩定了局勢。這場戰役也成爲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,讓人們深刻地領略到了“破竹之勢”所蘊含的強大力量。
在後續的歲月裏,“破竹之勢”這個成語也被用來形容那些進展極其順利,毫無阻礙的事物。它提醒着我們,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,若能做好充分的準備,找準時機,也有可能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去戰勝一切。
破竹之勢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