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紈魯縞

成語拼音

qí wán lǔ gǎo

齊紈魯縞成語解釋

古代齊國和魯國出產的白色絹◇亦泛指名貴的絲織品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古時各國貿易競爭激烈,齊國憑藉着獨特的策略,讓他國紛紛捨棄本國產品,轉而追求齊紈魯縞,最終達到了經濟上的壓制目的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,爲了爭奪霸權和資源,時常展開激烈的角逐。 齊國和魯國便是衆多諸侯國中的兩個。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,國力日益強盛,齊桓公更是雄心勃勃,企圖稱霸諸侯。而魯國,雖也是一個頗具實力的國家,但在綜合國力上與齊國相比,仍稍顯遜色。 有一次,管仲爲齊桓公出了一個計策。他深知魯國的紡織業頗爲發達,尤其是生產的一種叫做“魯縞”的絲織品,質地輕薄,工藝精美,在各國備受歡迎。於是,管仲建議齊桓公和齊國的大臣們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,在齊國掀起一股以穿魯縞爲榮的風尚。同時,管仲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,所有縞全部從魯國進口。一時間,魯國的商人看到了巨大的商機,紛紛放棄農業,轉而全力投入紡織業,大量生產魯縞向齊國出口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魯國的農田逐漸荒蕪,糧食產量大幅減少。而齊國則按照管仲的計劃,在囤積了足夠的糧食之後,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縞,並嚴禁齊國人穿魯縞。此時的魯國,由於過度依賴紡織業,糧食儲備嚴重不足,國內糧價飛漲,百姓陷入饑荒。爲了生存,魯國不得不向齊國購買糧食,齊國趁機擡高糧價,魯國經濟遭受重創。 最終,魯國在經濟上陷入困境,國力大衰,對齊國的威脅大大減小。而齊國則憑藉管仲的這一謀略,不費一兵一卒,達到了削弱魯國的目的。 “齊紈魯縞”這個成語,便由此而來,它不僅反映了古代諸侯國之間激烈的競爭和複雜的謀略,也讓後人深刻地認識到,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和產業佈局的合理性是多麼重要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,必須要保持平衡,不能過度依賴某一單一產業,否則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,就可能陷入困境。同時,也提醒着我們在面對各種誘惑和趨勢時,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審時度勢,不可盲目跟風,以免陷入不可挽回的局面。

齊紈魯縞-成語圖片

齊紈魯縞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