牽強附會
成語拼音
- qiān qiáng fù huì
牽強附會成語解釋
- 把本來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某種意義。也指把不相關聯的事物牽拉在一起,混爲一談。
典故出處
- 魯迅《墳·人之歷史》揣古希臘哲人,似不無微知此意者,而厥後則牽強附會之說大行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,對那些毫不相關的事例進行解讀,完全是牽強附會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故事令人深思,其中就有一段與“牽強附會”這個成語相關的故事。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鄭玄的學者,他學識淵博,聲名遠揚。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,學術流派衆多,各家都在爲自己的學說爭鳴。
有一次,鄭玄在與一位名叫王弼的學者探討經典。王弼對於經典的理解常常別出心裁,但有時卻顯得過於牽強。他們在討論《論語》中的一句名言時,王弼提出了一種極爲奇特的解釋。他試圖將這句話與當時的一種流行學說強行聯繫起來,然而這種聯繫在旁人看來毫無邏輯,純粹是爲了迎合他所支持的那個學說而硬湊在一起。
鄭玄當即指出王弼的解釋牽強附會,不符合經典的本意。他依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深厚的學術功底,引經據典,詳細地闡述了這句名言的真正含義以及其在歷史傳承中的一貫解釋。王弼卻固執己見,堅持自己那牽強的觀點,甚至還列舉了一些看似相關實則無關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說法。
然而,真理往往不會被虛妄所掩蓋。隨着討論的深入,越來越多的學者站在了鄭玄這一邊。他們都認爲王弼的解釋是在生拉硬拽,沒有足夠的依據和合理的邏輯。最終,王弼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,承認自己爲了支持某種先入爲主的觀念,而對經典進行了牽強附會的解讀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道路上,我們不能爲了迎合某種觀點或者偏見,而對事物進行牽強附會的解釋。我們應當以嚴謹的態度,依據充分的證據和合理的邏輯去探究事物的本質,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領悟到知識的真諦,避免陷入牽強附會的誤區。
牽強附會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