遣兵調將

成語拼音

qiǎn bīng diào jiàng

遣兵調將成語解釋

猶調兵遣將。亦作遣將調兵”、遣將徵兵”。

典故出處

《禪真逸史》第二八回再說延州府丞湯思忠遣兵調將已定,然後自領馬步軍兵,離寨伺候。”

成語典故

中山先生以爲袁氏手握大權,發號施令,遣兵調將,極稱自由。★陳英士《致黃克強書》

成語造句

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,爲了扭轉局面,指揮官迅速做出決策,遣兵調將,重新部署兵力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亂世之中,有一個諸侯國名叫靖國。靖國的國君靖威王雄心勃勃,一直渴望能夠擴張領土,成就一番霸業。 當時,在靖國的周邊有幾個實力不俗的小國。其中,有一個名爲越國的國家,土地肥沃,資源豐富,靖威王便將目光鎖定在了越國身上。 然而,越國也並非是容易對付的角色。越王勾踐深知靖國的野心,早早地就開始整頓軍備,加強城防。 靖威王召集了大臣們商議對策,朝堂之上,大臣們各抒己見。有的大臣認爲應當直接出兵,以雷霆之勢迅速攻克越國;有的大臣則認爲應當先派遣使者,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謀取利益。靖威王思來想去,最終決定遣兵調將,對越國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。 他任命了經驗豐富的李將軍爲主帥,李將軍深知這場戰爭的艱鉅性,他在接到命令後,迅速開始籌備。從全國各地調集精銳的士兵,選拔勇猛的將領。一時間,靖國國內的兵營中熱鬧非凡,士兵們日夜操練,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。 在調兵遣將的過程中,也並非一帆風順。有些地方的將領不願意將自己手中的精銳部隊交出來,認爲這會削弱自己的實力。李將軍不得不親自前往這些地方,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,甚至動用了國君的權威,才終於完成了兵力的調集。 終於,一切準備就緒。靖國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向着越國進發。一路上,旌旗蔽日,塵土飛揚。 越王勾踐得知靖國大軍來襲,毫不畏懼,他親自登上城樓,鼓舞士氣,準備與靖國決一死戰。 這場戰爭打得異常激烈,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。但最終,由於靖國的兵力更加強大,戰術更加得當,越國漸漸處於下風。 在關鍵時刻,越王勾踐決定派出使者求和。靖威王經過深思熟慮,考慮到繼續作戰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,最終同意了越國的求和。 靖國通過這次遣兵調將,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,但也損失慘重。而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,暗暗發誓一定要復仇,這也爲日後兩國的局勢埋下了新的伏筆。

遣兵調將-成語圖片

遣兵調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