蠻觸相爭
成語拼音
- mán chù xiāng zhēng
蠻觸相爭成語解釋
- 蠻觸:蠻氏、觸氏,《莊子》寓言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。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。
典故出處
- 《莊子·則陽》:“有國於蝸之左角者,曰觸氏,有國於蝸之右角者,曰蠻氏。時相與爭地而戰,伏屍數萬,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。”
成語典故
- 傳說古代有一隻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,左邊的叫觸氏國,右邊的叫蠻氏國。兩個國家因爲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,有時竟伏屍百萬,血流成河,造成民不聊生,怨聲載道,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。
成語造句
- 在生活中,我們不要爲了一些瑣事就如同蠻觸相爭般鬧得不可開交,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去對待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以前,有一個地方存在着兩個小國家,一個叫蠻國,一個叫觸國。
這兩個國家都非常小,但他們的國王卻都有着極大的野心和傲慢。蠻國的國王總覺得自己的國家無比強大,而觸國的國王也有着同樣的想法。
有一天,兩國的軍隊在邊境上偶然相遇了。蠻國的士兵們覺得觸國的士兵侵犯了他們的領土,而觸國的士兵則認爲蠻國的人在挑釁。於是,一場小小的衝突就這樣爆發了。
雙方互不相讓,爭鬥越來越激烈。他們都忘記了自己國家的弱小,只想着在這場爭鬥中取得勝利。蠻國的國王得知此事後,怒不可遏,立刻下令增派更多的軍隊前往邊境,誓要給觸國一個教訓。觸國國王也不甘示弱,同樣集結了大批軍隊。
然而,他們卻沒有意識到,他們的爭鬥在其他大國眼中是多麼的可笑和微不足道。就如同《莊子·則陽》中所記載的那樣:“有國於蝸之左角者,曰觸氏,有國於蝸之右角者,曰蠻氏。時相與爭地而戰,伏屍數萬,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。”他們爲了那一點點的土地而爭得你死我活,卻不知道自己在真正的強者面前是多麼的渺小。
這場戰爭持續了很久,雙方都損失慘重,但誰也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。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農田荒蕪,商業凋零。
最終,兩國的國王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愚蠢。他們開始反思這場毫無意義的爭鬥,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性。於是,他們決定放下成見,停止戰爭,共同致力於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。
從那以後,蠻國和觸國不再互相攻擊,而是相互合作,共同發展。他們的國家也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不要爲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爭得頭破血流,要學會以大局爲重,珍惜和平。在生活中,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蠻觸相爭的情況,爲了一些小事而爭執不休,卻忘記了更重要的事情。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中汲取教訓,以更加豁達和寬容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衝突,共同營造一個和諧、美好的世界。
蠻觸相爭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