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靜無爲

成語拼音

qīng jìng wú wéi

清靜無爲成語解釋

道家語。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。指一切聽其自然,人力不必強爲。

典故出處

唐·賈至《虙子賤碑頌》鳴琴湯湯,虙子之堂,清靜無爲,邑人以康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這紛擾的塵世中,他一直追求着一種生活狀態,那就是如同古人般的清靜無爲,遠離喧囂和爭鬥,內心安寧祥和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,名叫華國。華國的國君是一位心懷壯志、積極進取的君主。他一心想要讓國家迅速強大起來,於是不斷地發動戰爭,擴張領土;大力發展商業,增加國家的財富;還頻繁地頒佈各種法令,試圖對百姓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規範。 然而,事與願違。頻繁的戰爭讓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失去了親人,失去了家園;過度的商業發展導致了社會風氣的浮躁和道德的淪喪;繁多的法令更是讓百姓們感到束縛和壓抑,怨聲載道。 這個時候,有一位名叫李賢的智者,他遊歷四方,見識廣博。李賢深知國家目前的困境所在,於是決定面見國君,進諫忠言。 國君聽聞李賢求見,心中充滿了期待,以爲他會帶來更多讓國家強大的策略。 但李賢見到國君後,卻緩緩說道:“陛下,如今國家看似繁榮昌盛,實則危機四伏。您的積極作爲,雖出於好心,但已讓百姓疲憊不堪,社會動盪不安。” 國君皺起眉頭,疑惑地問道:“那依你之見,應當如何?” 李賢深吸一口氣,鄭重地說:“陛下,不妨嘗試‘清靜無爲’。” 國君一臉茫然,李賢解釋道:“所謂清靜無爲,並非是讓陛下無所事事,而是順應自然之道,不刻意去幹預百姓的生活。戰爭應在必要時才發動,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;商業的發展應當遵循市場的規律,不過度干涉;法令也應精簡,只制定那些關乎國之根本、民之根本的重要法規。讓百姓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式去生活、勞作,社會自然會和諧安定,國家也會日益富強。” 國君聽後,陷入了沉思。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,國君終於決定採納李賢的建議。 他下令停止了不必要的戰爭,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勞役;對商業的發展採取了適度引導,而非強制干預;精簡了繁瑣的法令,讓百姓在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中生活。 幾年過去了,華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百姓們安居樂業,農業豐收,商業繁榮,社會風氣也變得淳樸善良。國家的實力不僅沒有因爲國君的“清靜無爲”而削弱,反而愈發強大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有時候,過度的干預和作爲並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,順應自然,遵循規律,清靜無爲,或許能讓事物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。正如老子所言:“我無爲,而民自化;我好靜,而民自正;我無事,而民自富;我無慾,而民自樸。”

清靜無爲-成語圖片

清靜無爲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