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轅北轍

成語拼音

nán yuán běi zhé

南轅北轍成語解釋

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。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。

典故出處

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猶至楚而北行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戰國後期,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,可是國君魏安釐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。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,聽到這個消息,立刻半途折回,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釐王,勸阻伐趙。季梁對安釐王說:“今天我在太行道上,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,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。楚國在南方,我問他爲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?那人說:‘不要緊,我的馬好,跑得快。’我提醒他,馬好也不頂用,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。那人指着車上的大口袋說:‘不要緊,我的路費多着呢。’我又給他指明,路費多也不濟事,這樣到不了楚國。那人還是說:‘不要緊,我的馬伕最會趕車。’這人真是糊塗到家了,他的方向不對,即使馬跑得特別快,路費帶得特別多,馬伕特別會趕車,這些條件越好,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。”說到這兒,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:“而今,大王要成就霸業,一舉一動都要取信於天下,方能樹立權威,衆望所歸;如果仗着自已國家大、兵力強,動不動進攻人家,這就不能建立威信,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,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!”  魏安釐王聽了這一席話,深感季梁給他點明瞭重要的道理,便決心停止伐趙。  以上史事,形成成語“北轅適楚”,後來在流傳過程中,人們習慣說作“南轅北轍”,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“背道而馳”,意義和“南轅北轍”相同。

成語造句

他明明想要去北方,卻一直往南方走,這完全是南轅北轍的做法。

成語故事

從前有一個人,他一直渴望去楚國遊玩。有一天,他終於下定決心要踏上這趟旅程。 他收拾好行裝,牽出一匹駿馬,套上一輛華麗的馬車,便興高采烈地上路了。一路上他哼着小曲,欣賞着沿途的風景,心情格外舒暢。 然而,當他遇到路人詢問他要去哪裏時,他卻自信滿滿地回答:“我要去楚國!”路人一聽,十分驚訝,連忙提醒他:“你走錯方向了,楚國在南邊,你這是往北走啊!”這人卻不以爲然,還固執地說:“沒關係,我的馬跑得快!”路人搖搖頭,嘆息着離開了。 這人繼續趕着馬車前行,又遇到了另一個人。那個人也指出他走的方向不對,告訴他應該掉頭往南走。可他依然堅信自己能到達楚國,還說:“我帶的盤纏多,足夠支撐我到達目的地。”就這樣,他不顧衆人的勸告,一直沿着錯誤的方向前進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他離楚國越來越遠,可他卻絲毫沒有察覺。他還在幻想着自己到達楚國後的情景,全然不知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荒唐的境地。 在歷史上,這樣南轅北轍的例子也並不少見。比如在戰爭中,有些將領不顧實際情況,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,結果導致戰爭的失敗。就如同趙括紙上談兵,雖然他理論知識豐富,但在實際作戰中卻不能根據戰場形勢靈活應變,最終導致了趙國的大敗。 而在生活中,我們也常常會犯類似的錯誤。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,卻因爲固執己見或者沒有正確的方法,而選擇了錯誤的道路,與自己的目標背道而馳。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,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,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,避免陷入南轅北轍的困境。 這個一心想去楚國的人,最終也沒能到達他心中的目的地。他的行爲成爲了人們的笑柄,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:只有選擇正確的方向,採取正確的方法,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。否則,就如同這個南轅北轍的人一樣,只會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。

南轅北轍-成語圖片

南轅北轍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