染絲之變
成語拼音
- rǎn sī zhī biàn
染絲之變成語解釋
- 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。
典故出處
- 《墨子·所染》[墨子]見染絲者而嘆曰‘染於蒼則蒼,染於黃則黃。所入者變,其色亦變。’”
成語典故
- 故友之好,請於此辭染絲之變,墨翟致懷;歧路之感,楊朱興嘆,況於將軍遊處少長,雖世譽先後而臭味同歸也。★《晉書·袁喬傳》
成語造句
-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,就如同染絲之變,所以要謹慎選擇所處的環境和交往的朋友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戰國時期,有一個名叫墨翟的思想家,人們尊稱他爲墨子。
墨子經常遊歷各國,傳播他的學說和思想。有一次,他路過一個小鎮,看到一羣人圍在一個染坊前爭論不休。
原來,染坊裏新來了一位年輕的學徒。這位學徒在學習染絲的過程中,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風波。
這位學徒本是個勤奮好學之人,初入染坊時,對染絲的技藝充滿了好奇和熱情。然而,他沒有意識到染絲的過程中一個細微卻關鍵的因素——染料的選擇和調配。
有一天,他在師傅不在的時候,擅自決定嘗試一種新的染料配方。結果,原本應該染成鮮豔紅色的絲,卻變成了暗淡的紫色;而計劃染成純淨白色的絲,竟成了斑駁的灰色。這一失誤,不僅導致了大量絲織品的損壞,也讓染坊遭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。
染坊的師傅回來後,大發雷霆,嚴厲地斥責了這位學徒。學徒深感愧疚,懊悔不已。
周圍的人們聽聞此事,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。有人說:“這學徒太過冒失,沒有掌握好技藝就擅自行動。”也有人說:“或許這只是一次意外,他以後會更加謹慎。”
墨子目睹了這一切,心中感慨萬千。他對衆人說道:“諸位,這看似只是一次染絲的失誤,實則蘊含着深刻的道理。就如同人的成長和發展,在初始階段,如果受到不良的影響或者接受了錯誤的引導,就如同這染壞的絲,很難再恢復原本的純淨和美好。正所謂‘染於蒼則蒼,染於黃則黃’,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塑造,就如同染料對絲的改變一樣,起着決定性的作用。”
衆人聽了墨子的這番話,紛紛陷入沉思。他們意識到,無論是個人的品德修養,還是國家的治理,都需要有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的環境,否則就可能像這染壞的絲一樣,偏離正道,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。
從此,“染絲之變”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,用以警示人們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,要謹慎選擇環境和接受正確的引導,以免受到不良影響而改變了自己的本質。
染絲之變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