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賊作子

成語拼音

rèn zéi zuò zǐ

認賊作子成語解釋

佛家語,比喻錯將妄想認爲真實。同認賊爲子”。

典故出處

明·徐復祚《一文錢》第三齣有一等顛倒喪志,投東覓西,失卻眼前至寶,這便是認賊作子。”

成語典故

不正其名而言其實,絞戾不通,至於如是,徒使人害於名則已耳!乃至指鹿爲馬,認賊作子。★章炳麟《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》

成語造句

他因爲一時的迷惑和利益誘惑,竟然做出了這種認賊作子的荒唐事,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繁華的國度,名爲華朝。華朝的皇帝名叫李軒,他統治初期,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 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軒開始沉迷於享樂,對朝政之事逐漸疏忽。這時候,朝廷中出現了一個名叫趙高的臣子。趙高巧言令色,善於迎合皇帝的喜好,很快就贏得了李軒的信任和寵愛。 趙高憑藉皇帝的寵信,在朝廷中結黨營私,排除異己。許多忠誠正直的大臣被他陷害,或被貶謫,或被處死。朝廷的風氣日益敗壞,政治變得黑暗腐敗。 儘管朝中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察覺到了趙高的險惡用心,紛紛上書皇帝,提醒他要警惕趙高的所作所爲。但李軒卻認爲這些大臣是嫉妒趙高受寵,故意誣陷,對這些忠言一概不聽。 趙高的權力越來越大,甚至開始干預皇位的繼承問題。他企圖扶植自己的親信成爲太子,以便日後繼續掌控朝政。 李軒的兒子,也就是太子李賢,爲人正直善良,深知趙高的危害。他多次向皇帝進諫,揭露趙高的陰謀。但李軒卻被趙高的花言巧語所迷惑,認爲太子是故意詆譭趙高,對太子漸漸產生了不滿。 最終,趙高設計陷害太子,李軒竟不分青紅皁白,廢黜了太子。 此時的華朝,已經被趙高攪得烏煙瘴氣,民不聊生。而李軒依舊執迷不悟,將趙高視爲心腹,對他言聽計從。這正是認賊作子,把奸臣當作親信,最終導致國家走向衰敗。 直到有一天,趙高露出了他的真面目,企圖篡位奪權。李軒這才如夢初醒,懊悔不已,但爲時已晚,國家已經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。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,一定要明辨是非,切勿被表面現象所迷惑,否則認賊作子,必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。

認賊作子-成語圖片

認賊作子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