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水投石
成語拼音
- rú shǔ tóu shí
如水投石成語解釋
- 象水潑向石頭,絲毫不入。比喻聽而不聞或言無效果。
典故出處
- 宋·楊時《龜山語錄》時謝顯道亦在。謝爲人誠實,但聰悟不及先生。故明道每言楊君聰明,謝君如水投石,然亦未嘗不稱其善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面對他的勸告,對方毫無反應,簡直就是如水投石,根本不起作用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,國家動盪不安,百姓生活困苦。
有一位心懷天下的賢臣,名叫李忠。他爲人正直,一心想要爲國家和百姓謀福祉。然而,當時的朝政被一羣奸臣所掌控,他們只顧自己的私利,對百姓的苦難視而不見。
李忠多次向皇帝進諫,痛陳時弊,提出一系列改革的建議。他言辭懇切,句句發自肺腑,希望能引起皇帝的重視,從而改變國家的現狀。但皇帝卻被奸臣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,對李忠的忠言充耳不聞。
每一次李忠的進諫,都如同如水投石,毫無效果。奸臣們更是趁機在皇帝面前誣陷李忠,說他居心叵測,妄圖動搖國之根本。皇帝聽信讒言,對李忠漸漸疏遠。
儘管如此,李忠並未放棄。他堅信自己的使命和責任,依然堅持不懈地爲國家和百姓發聲。然而,他的努力終究未能改變局勢。國家的危機日益加深,百姓的生活愈發艱難。
最終,這個國家在奸臣的弄權和皇帝的昏庸中走向了衰落。李忠的一腔熱血和忠誠,都付諸東流。
回顧這段歷史,我們不禁爲李忠的遭遇感到悲哀。他的忠誠和智慧,在那個黑暗的時代,竟如水投石,無法激起一絲波瀾。這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,一個國家若要繁榮昌盛,就必須要有一位賢明的君主,能夠明辨是非,傾聽忠臣的良言;同時,也要剷除奸佞,營造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。否則,再多的忠臣良將,也難以拯救一個走向衰敗的國家。
如水投石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