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文巧詆
成語拼音
- shēn wén qiǎo dǐ
深文巧詆成語解釋
- 羅織罪名,蓄意毀謗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,陷人於罪。”
成語典故
- 近閱所傳,可備參考……而故摘一字一句以售己說,遂至略人全文,則亦深文巧詆而可笑之甚矣!★明·徐渭《又奉師季先生書》
成語造句
- 在那場激烈的辯論中,他爲了獲勝不擇手段,對對方的觀點進行了各種牽強附會的解讀和批判,完全是深文巧詆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權謀鬥爭此起彼伏,人心的複雜和手段的陰險常常令人咋舌。
話說在某個朝代,有兩位大臣甲和乙,他們在政見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。甲一心爲了國家的繁榮富強,主張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以增強國力,造福百姓。然而,乙卻是個心胸狹隘、自私自利之徒,他擔心甲的改革會影響到自己的既得利益。
於是,乙開始處心積慮地設計陰謀,想要扳倒甲。他深知直接反對甲的改革主張可能會引起衆人的反感,所以他選擇了一種更爲陰險的手段——深文巧詆。
乙先是在甲的言論和舉措中尋找一些細微的漏洞和可曲解之處。哪怕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言辭失誤,或者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小偏差,乙都會將其無限放大,刻意歪曲。他運用自己的巧言令色和詭辯之才,在朝堂之上對甲進行抨擊。
比如,甲提出一項減輕農民賦稅的政策,本意是爲了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,促進農業的發展。但在執行過程中,由於地方官員的一些誤解和操作不當,導致部分地區的落實出現了短暫的混亂。乙抓住這個機會,在朝堂上大肆渲染,聲稱甲的政策是“盲目冒進,不顧大局,必將導致國家財政崩潰”。
又有一次,甲在一份奏疏中使用了一個不太常見的典故,乙便藉此發揮,指責甲故意賣弄學問,讓皇帝和其他大臣難以理解,是對聖上的不敬。
乙的這種深文巧詆之術,一時間讓甲陷入了極爲被動的局面。皇帝也開始對甲產生了懷疑和不滿,而其他大臣有的懾於乙的權勢,不敢爲甲發聲;有的則被乙的言辭所迷惑,對甲產生了誤解。
然而,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一些有識之士逐漸看清了乙的真面目。他們開始收集證據,向皇帝揭示乙的陰謀和險惡用心。皇帝在瞭解了真相之後,恍然大悟,對乙進行了嚴厲的懲處,同時也恢復了甲的名譽和地位。
這個故事警示後人,深文巧詆的手段雖然可能會得逞於一時,但終究無法掩蓋真相。而那些秉持正義、一心爲公的人,最終會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。
深文巧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