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民塗炭
成語拼音
- shēng mín tú tàn
生民塗炭成語解釋
- 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。
典故出處
-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六十一回今國君無道,天愁民怨,四海分崩,生民塗炭,刀兵不歇,天下無不思叛,正天之慾絕殷商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這個豔傳,那個步韻,比對於華屋丘墟,生民塗炭之慘的大事情還起勁。★魯迅《且介亭雜文·病後雜談四》
成語造句
- 在那動盪的歲月,戰爭連綿,致使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,生民塗炭,苦不堪言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曾經有一段時期,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,那是一個充滿了戰亂與災難的時代。
當時,天下紛爭不斷,各方諸侯爲了爭奪土地和權力,展開了激烈的角逐。戰爭的烽火在大地上蔓延,無辜的百姓成爲了最大的受害者。
在某個小國,國君昏庸無能,沉迷於酒色,對國家的治理毫無頭緒。他聽信讒言,任用奸臣,導致朝政腐敗,民不聊生。國內的賦稅日益加重,百姓們辛勤勞作一年,收穫的糧食卻大部分都要上交,自己只能在飢餓與貧困中掙扎。
而與此同時,鄰國看到了這個小國的虛弱,趁機發動了侵略戰爭。戰火燃燒之處,村莊被焚燬,農田被踐踏,無數百姓流離失所。他們失去了家園,失去了親人,只能在荒野中四處流浪,尋求一絲生存的希望。
戰場上,士兵們拼死廝殺,但戰爭的勝負卻往往取決於將領的謀略和雙方的兵力對比。小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訓練,裝備簡陋,在與強敵的對抗中屢屢失利。每一場戰鬥結束,都留下了遍地的屍體和傷者的哀嚎。
在這個混亂的時期,有一位心懷正義的將領,他看到了百姓的苦難,心中充滿了悲憤。他決心挺身而出,拯救蒼生。然而,他的力量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顯得微不足道。儘管他帶領着士兵奮勇抵抗,但最終還是無法改變戰局。
百姓們生活在生民塗炭的絕境中,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絕望。飢餓、疾病、死亡如影隨形,美好的生活彷彿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。
直到有一天,一位英明的君主崛起。他深知百姓的痛苦,立志要結束這混亂的局面,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。他廣納賢才,整頓軍紀,改革內政。經過多年的艱苦征戰,終於擊敗了各方諸侯,統一了天下。
在這位君主的治理下,百姓們逐漸過上了安定的生活。他們重新開墾農田,建設家園,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。那段生民塗炭的黑暗歷史,成爲了人們心中永遠的傷痛,也讓後世的統治者明白了“民爲貴,社稷次之,君爲輕”的道理,時刻警醒自己要以民爲本,才能長治久安。
生民塗炭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