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般兵器
成語拼音
- shí bā bān bīng qì
十八般兵器成語解釋
- 本指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式兵器◇泛指多種武器。亦比喻多種技能。
典故出處
- 清·郭小亭《濟公全傳》第六十回馬靜一瞧,大殿前擺着傢伙,十八般兵器,一應俱全。”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八回若論十八般兵器,我[十三妹]都算拿得起。”
成語典故
- 光靠生產隊長一個人就是能耍十八般兵器,也玩兒不轉。★駱賓基《關於飼養員給狗咬傷的問題》一
成語造句
- 戰場上,英勇的將士們熟練運用各種技巧,應對着來自敵人的攻擊,彷彿人人都精通十八般兵器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戰場上,兵器的種類繁多,其作用和威力各有千秋。而“十八般兵器”這個成語所涵蓋的,遠不止是單純的武器羅列,更是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無數英雄豪傑的傳奇。
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戰爭頻繁。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將領,他鎮守邊疆,抵禦匈奴的入侵。李牧深知兵器對於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,他精心訓練士兵,讓他們熟練掌握各種兵器的使用技巧。
當時,匈奴騎兵兇猛,來勢洶洶。李牧的軍隊中,有擅長使用長槍的勇士,長槍如游龍,在戰場上直刺敵人要害;有精通弓弩的神射手,他們的箭矢如雨,讓匈奴騎兵在遠處就遭受重創;還有手持大刀的壯士,大刀揮舞,虎虎生風,砍殺敵人毫不手軟。
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,李牧巧妙地運用了不同兵器的特點,排兵佈陣。他先讓弓弩手在遠處射擊,打亂匈奴的衝鋒陣型;接着,長槍兵迅速出擊,阻止匈奴騎兵的前進;而手持大刀的士兵則在側翼包抄,給予敵人致命一擊。
這場戰役大獲全勝,李牧所率領的軍隊憑藉着對“十八般兵器”的熟練運用,成功地保衛了邊疆。
到了秦漢時期,戰爭規模更加宏大。項羽,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,他的軍隊同樣精通各種兵器。在鉅鹿之戰中,項羽破釜沉舟,激勵士氣。士兵們手持劍戟,奮勇殺敵。劍的鋒利,戟的威猛,在他們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到了三國時期,兵器的發展和運用更加多樣化。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,過五關斬六將,威震華夏;張飛則仗着丈八蛇矛,在長阪坡當陽橋一聲怒吼,嚇退曹軍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“十八般兵器”見證了無數的戰爭與榮耀,也承載了無數英雄的夢想與熱血。它們不僅是戰鬥的工具,更是那個時代智慧與勇氣的象徵。
無論是在抵禦外敵入侵的戰鬥中,還是在爭奪天下的征程裏,“十八般兵器”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,成爲了古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十八般兵器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