勢鈞力敵
成語拼音
- shì jūn lì dí
勢鈞力敵成語解釋
- 雙方力量相等,不分高低。同勢均力敵”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這場商業競爭中,雙方的策略和資源配置幾乎不分伯仲,完全呈現出勢鈞力敵的態勢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驚心動魄的爭鬥與抗衡。今天要講述的,是一段勢鈞力敵的傳奇。
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其中,有兩個諸侯國,實力相當,互不相讓,它們便是衛國和鄭國。
衛國,兵強馬壯,國內賢臣衆多,農業發達,百姓安居樂業。鄭國,同樣國富兵強,其君主睿智果敢,善於用人,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也不容小覷。
一次,因爲邊境的一塊肥沃土地,衛國和鄭國起了爭端。雙方都認爲這塊土地理應歸屬自己,互不相讓,最終決定兵戎相見。
鄭國派出了他們最爲精銳的部隊,由經驗豐富的將領統率。衛國也不甘示弱,集結了國內的精兵強將,誓要捍衛自己的權益。
戰場上,雙方的軍隊嚴陣以待。鄭國的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,手持鋒利的兵器,目光堅定。衛國的將士們也士氣高昂,鎧甲在陽光下閃耀着冰冷的光芒。
戰鬥一開始,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的廝殺。鄭國的軍隊採用了巧妙的陣法,試圖突破衛國的防線。衛國的將士們則憑藉頑強的意志和緊密的配合,一次次抵擋住了鄭國的進攻。
一時間,戰場上殺聲震天,血流成河。雙方的將領都親自上陣,身先士卒,指揮着戰鬥。這場戰爭持續了數日,依然難分勝負。
衛國和鄭國都意識到,這樣下去,雙方都將損失慘重,兩敗俱傷。於是,兩國決定暫時休戰,派出使者進行談判。
在談判桌上,雙方據理力爭,都不肯輕易讓步。但最終,在各方的努力和調和下,兩國達成了和解。決定共同開發那塊有爭議的土地,共享其帶來的利益。
這一場激烈的爭鬥,充分展現了衛國和鄭國勢鈞力敵的局面。雙方實力相當,無論是軍事、經濟還是政治方面,都難分伯仲。也正因如此,這場戰爭沒有絕對的勝者,只有雙方共同的妥協與和解。
在歷史的洪流中,這樣勢鈞力敵的對抗並非罕見。它們提醒着後人,在面對競爭和衝突時,既要勇敢地捍衛自己的利益,也要懂得適時的妥協與合作,以實現共同的發展和和平。
勢鈞力敵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