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死若歸

成語拼音

shì sǐ ruò guī

視死若歸成語解釋

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。形容不怕犧牲生命。同視死如歸”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那場激烈的戰鬥中,戰士們英勇無畏,個個懷着保家衛國的決心,即便面對槍林彈雨,也視死若歸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無數英勇之士,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,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讚歌。 讓我們把時光回溯到戰國時期,那是一個戰亂頻繁、英雄輩出的時代。 有一位名叫荊軻的俠士,他爲人慷慨仗義,心懷天下。當時,秦國的勢力日益強大,對其他諸侯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。燕國的太子丹深感憂慮,決定派遣荊軻前往秦國,試圖刺殺秦王嬴政,以挽救燕國的危亡。 荊軻深知此去九死一生,但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使命。他與好友高漸離在易水河畔告別,高漸離擊築,荊軻高歌: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!”此歌慷慨悲壯,盡顯荊軻的決心和勇氣。 荊軻帶着燕國的地圖和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來到秦國。秦王在咸陽宮接見了他。荊軻在獻上地圖時,圖窮匕見,他瞬間拿起匕首,向秦王刺去。然而,秦王反應迅速,掙脫了荊軻的攻擊。在與秦王的搏鬥中,荊軻毫不退縮,他一心想要完成使命,即使面對重重阻礙,依然勇往直前。 最終,荊軻未能成功刺殺秦王,被秦國的衛士所殺。但他在面對死亡時,毫無懼色,視死若歸。他的英勇事蹟傳遍了各國,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。 荊軻的行爲,並非是一時的衝動,而是出於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深熱愛,出於對正義和信念的堅守。他明知此行必死無疑,卻依然義無反顧,這種視死若歸的精神,令人敬佩不已。 在歷史的書卷中,像荊軻這樣視死若歸的人物還有很多。他們用自己的生命,詮釋了忠誠、勇敢和正義的真諦。他們的事蹟激勵着後人,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,要堅定信念,勇往直前,毫不畏懼。視死若歸,不僅僅是一個成語,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,是那些英勇之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。

視死若歸-成語圖片

視死若歸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