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爲寇讎
成語拼音
- shì wéi kòu chóu
視爲寇讎成語解釋
- 比喻極端仇視。
典故出處
- 《孟子·離婁下》君之視臣如土芥,則臣視君如寇讎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兩國曾經友好,如今卻因爲領土爭端而反目,彼此視爲寇讎,關係急劇惡化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,有兩個諸侯國,分別是衛國和鄭國。
衛國和鄭國原本相安無事,甚至在一些時候還互相幫助,互通貿易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兩國之間的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。
鄭國因爲國內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和商業發展的政策,國力日益強盛,開始不斷擴張領土。鄭國的擴張行動,讓衛國感受到了威脅。衛國的國君認爲鄭國的強大是對衛國的潛在危險,於是開始在邊境加強軍事防禦,對鄭國的一舉一動充滿了警惕。
而鄭國這邊,由於擴張過程中的一些決策失誤,導致部分軍隊誤闖了衛國的領土,造成了一些破壞。這一事件被衛國抓住,衛國國君藉此大做文章,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宣稱鄭國是衛國的敵人,要全國上下對鄭國保持高度的戒備。
鄭國國君得知此事後,試圖派遣使者前往衛國解釋誤會,化解矛盾。可衛國國君卻根本不聽,直接將鄭國的使者驅逐出境。
衛國的百姓在國君的煽動下,也紛紛視鄭國爲寇讎。兩國之間的民間貿易也因此中斷,邊境的百姓生活陷入了困境。
衛國國君爲了進一步打壓鄭國,聯合了周邊幾個小國,組成了聯軍,準備對鄭國發動戰爭。鄭國面對這樣的局面,沒有退縮。他們在國內積極備戰,同時派出能言善辯之士,試圖說服其他小國不要參與這場戰爭。
然而,衛國聯軍還是發動了進攻。鄭國的軍隊在戰場上奮勇抵抗,展現出了頑強的鬥志。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,鄭國最終以少勝多,擊敗了衛國聯軍。
這場戰爭讓衛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,國力大不如前。而鄭國雖然取得了勝利,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。
戰後,兩國的國君都開始反思這場衝突。衛國國君意識到自己的狹隘和衝動,導致了國家的災難。鄭國國君也反思了自己在擴張過程中的不當之處。最終,兩國通過和平談判,重新恢復了友好關係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,切不可輕易地將對方視爲寇讎,而應該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和爭端,否則只會帶來兩敗俱傷的結果。
視爲寇讎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