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里蓴羹
成語拼音
- qiān lǐ chún gēng
千里蓴羹成語解釋
- 千里湖裏蓴菜做的湯,味道鮮美,不必用鹽豉做調味品。泛指有地方風味的土特產。
典故出處
- 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有千里蓴羹,但未下鹽豉耳。”
成語典故
- 西晉時期,東吳大將陸抗的兒子陸機在老家隱居讀書多年,後到首都洛陽去拜訪當時很有權勢的駙馬王濟。王濟接見他時問他東吳有什麼好喫的東西,陸機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千里湖產的蓴菜做的湯是十分出名的,與北方的奶酪不相上下。
成語造句
- 雖然現在有各種美味佳餚,但他依然懷念家鄉那千里蓴羹的味道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以前,有一個叫張翰的人。張翰才華橫溢,卻性格放縱不拘。
當時張翰在洛陽爲官,雖然仕途看似順利,但他的心中卻時常感到一種莫名的惆悵。有一天,秋風乍起,張翰突然想起了家鄉吳中的美食和美景。他想起那鮮嫩可口的蓴菜羹,那是家鄉獨有的味道。
張翰回想起自己在吳中時的生活,那裏有寧靜的湖泊,有他熟悉的親人和朋友。而如今,身處繁華卻陌生的洛陽,他越發思念起家鄉的一切。他想到,人生短暫,何必爲了功名利祿而遠離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生活呢?
於是,張翰毅然決然地決定辭官回鄉。他的這一舉動讓很多人感到不解和驚訝,有人勸他不要輕易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仕途,但張翰心意已決。他說:“人生最重要的是隨心而活,我不能因爲外在的東西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。”就這樣,張翰踏上了歸家的路途,只爲了那心中嚮往的千里之外的家鄉味道——蓴羹。
正如《晉書·張翰傳》中所記載:“翰因見秋風起,乃思吳中菰菜、蓴羹、鱸魚膾。”張翰用他的行動詮釋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真實自我的追求。他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口中的佳話,讓人們明白了在追逐功名利祿的同時,不要忘記內心真正的渴望和追求。
“千里蓴羹”這個成語,也由此而來,它不僅代表着對美食的嚮往,更寓意着人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以及對內心真實需求的執着追求。它提醒着我們,無論走多遠,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,不要忘記那些能讓我們內心感到溫暖和滿足的事物。就像張翰一樣,爲了心中的那份蓴羹,勇敢地追尋屬於自己的生活。
千里蓴羹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