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短論長
成語拼音
- shuō duǎn lùn cháng
說短論長成語解釋
- 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。
典故出處
- 漢·崔瑗《座佑銘》無道人之短,無說己之長。”
成語典故
- 休那裏說短論長語話頻。★元·無名氏《馮玉蘭》第一折
成語造句
- 他總喜歡在背後對別人的事情說短論長,這種行爲實在令人反感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們。鎮裏有兩個知名的人物,一位是德高望重的老者,名叫李賢,另一位是年輕氣盛的後生,名叫王猛。
李賢一生經歷豐富,見多識廣,爲人正直善良,深受鎮民們的敬重。而王猛則聰明機智,但性格較爲急躁,常常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。
有一天,鎮裏發生了一件大事。一家商戶的貨物在運輸途中丟失,商戶懷疑是同行競爭的對手所爲,雙方爲此爭執不下。衆人紛紛聚在一起議論此事,李賢和王猛也在其中。
王猛率先發表自己的看法,他言辭激烈,斷定就是對手惡意爲之,並列舉了一系列所謂的“證據”。他說得頭頭是道,引得一些人頻頻點頭。然而,李賢卻一直默默傾聽,未發一言。
待王猛說完,李賢緩緩開口:“此事尚未有確鑿證據,不可輕易下結論。我們應當全面瞭解情況,慎重判斷,切不可僅憑臆測就說短論長。”王猛卻不以爲然,認爲李賢太過謹慎,不敢直言。
隨着事情的調查深入,真相逐漸浮出水面。原來貨物的丟失並非是同行競爭所致,而是運輸途中遭遇了意外。王猛得知後,羞愧不已。
李賢藉此機會教導王猛:“年輕人,在判斷事情時,需多方考量,不能僅憑一時衝動和片面之詞就匆忙說短論長。昔日,楚漢相爭,項羽剛愎自用,不聽范增之言,對劉邦說短論長,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。而劉邦善於傾聽,廣納賢言,不隨意評判,方能成就大業。我們應當以史爲鑑,莫要重蹈覆轍。”
王猛聽後,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爲,從此之後,他學會了沉穩思考,不再輕易地對事物說短論長。而鎮裏的人們也從這件事中明白了,在未了解全貌之前,不可隨意評判,以免造成誤會和錯誤。
說短論長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