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戰之國
成語拼音
- sì zhàn zhī guó
四戰之國成語解釋
- 指四面平坦,無險可守,容易受攻擊的地方。
典故出處
- 《商君書·兵守》四戰之國貴守戰,負海之國貴攻戰。”《史記·樂毅列傳》趙,四戰之國也,其民習兵,伐之不可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那動盪的年代,這個地方處於各方勢力的爭奪之中,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國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
成語故事
- 在戰國時期,有一個地處要衝的諸侯國,其地理位置極爲特殊。這個國家四周皆爲強敵,戰爭的陰影常年籠罩,它便是魏國。
魏國,本是戰國初期實力強勁的諸侯國。魏文侯在位時,勵精圖治,任用李悝進行變法,使得魏國國力大增,軍事實力也頗爲強盛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魏國的處境卻越發艱難。
由於其地處中原腹地,四周的鄰國皆對其虎視眈眈。東邊是強大的齊國,齊國自春秋時期便是諸侯中的強國,其國力雄厚,兵強馬壯。西邊是野心勃勃的秦國,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,國力蒸蒸日上,對魏國的土地垂涎三尺。南邊則是地大物博的楚國,楚國一直企圖向北擴張,將魏國視爲其前進道路上的障礙。北方還有趙國,趙國同樣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,與魏國時常產生摩擦。
魏國在這樣的局勢下,不得不常年處於備戰狀態。戰爭頻繁爆發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,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,經濟發展也陷入困境。魏國的君主和將領們疲於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,雖然魏國的軍隊也曾在戰場上取得過一些勝利,但長期的戰爭消耗使得魏國逐漸力不從心。
在一次與秦國的大戰中,魏國起初佔據上風,然而秦國憑藉其頑強的戰鬥意志和充足的兵力儲備,最終扭轉了戰局,魏國損失慘重。緊接着,齊國趁魏國兵力空虛,出兵攻打魏國東部邊境,魏國不得不分兵抵禦。楚國見此良機,也派兵北上,試圖奪取魏國的城池。
魏國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困境,猶如身處狂風巨浪中的一葉扁舟,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。曾經強大的魏國,如今因爲身處四戰之國,不斷的戰爭消耗讓其國力日漸衰弱,最終走向了衰落的道路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一個國家若處於四戰之地,就必須要有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強大的軍事實力,否則難以在列強環伺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。同時,也警示我們在生活中,要審時度勢,謹慎抉擇,避免讓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艱難境地。
四戰之國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