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不相能
成語拼音
- sù bù xiāng néng
素不相能成語解釋
- 能親善。指一向不和睦。
典故出處
- 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欒桓子娶於範宣子,生懷子,範鞅以其亡也,怨欒氏,故與欒盈爲公族大夫而不相能。”《後漢書·吳漢傳》子與劉公積不相能,而信其虛談,不爲之備,終受制矣。”
成語典故
- 其實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,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難”的情誼。(魯迅《阿Q正傳》)
成語造句
- 他們倆在工作中總是意見不合,相處起來十分困難,其實之前就素不相能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,有兩位大臣,分別是李大人和王大人。他們同朝爲官,卻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處世之道。
李大人爲人正直,一心爲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着想,凡事都以公正和公平爲原則。他在處理政務時,總是嚴格按照律法和規章制度,從不徇私舞弊。而王大人則心思複雜,善於權謀之術,常常爲了個人的私利而不擇手段。
一次,朝廷面臨着一項重大的決策,關於如何分配賑災的錢糧以救助受災的百姓。李大人主張按照受災的嚴重程度和百姓的實際需求進行公平分配,確保每一份錢糧都能真正用到急需救助的人身上。而王大人卻提出了不同的方案,他試圖通過此次賑災謀取個人的好處,暗中與一些地方官員勾結,想要將大部分的錢糧分配到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地區。
李大人堅決反對王大人的方案,他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,毫不留情地指出王大人方案中的弊端和私心。王大人則百般狡辯,試圖爲自己的計劃辯解。兩人因此在朝堂上爭論不休,互不相讓。
此後,在許多政務的處理上,李大人和王大人總是意見相悖。李大人看不慣王大人的貪婪和自私,王大人則嫉妒李大人的正直和威望。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,關係也越來越緊張。
又有一回,邊境發生戰事,朝廷需要籌集軍餉。李大人提議開源節流,減少宮廷的一些不必要開支,同時向富商大戶適當徵稅,以保障軍餉的充足。王大人卻反對這一做法,認爲會損害到一些權貴的利益,影響自己在朝中的人脈關係。
就這樣,李大人和王大人在朝堂上針鋒相對,彼此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。他們素不相能,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。
然而,國家的利益終究高於一切。當外敵的威脅日益嚴重,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時,李大人和王大人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。最終,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,他們暫時放下了個人的恩怨,共同爲抵禦外敵、拯救國家和百姓而努力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即使人與人之間存在着矛盾和分歧,但在面對重大的國家和民族利益時,應當摒棄前嫌,攜手合作。
素不相能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