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無完膚
成語拼音
- tǐ wú wán fū
體無完膚成語解釋
- 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。形容遍體都是傷。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,或被批評、責罵得很厲害。
典故出處
- 《三國志·魏書·鄧艾傳》子忠與艾俱死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師纂亦與艾俱死……死之日體無完皮。”
成語典故
- 他就靜悄悄地看下去,看到把各種責難都駁斥得體無完膚之後,他又低聲念起來。
成語造句
- 他在那場激烈的辯論中,由於論據不足,被對手駁斥得幾乎體無完膚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戰場上,烽火連天,硝煙瀰漫。有一位名叫李陵的將領,他出身將門,英勇善戰,滿懷報國之志。
當時,李陵奉命率領五千步兵出征匈奴。他們深入敵境,奮勇作戰,起初取得了一些小勝。然而,匈奴大軍迅速集結,以數倍於李陵軍隊的兵力將他們重重包圍。
李陵率領士兵們拼死抵抗,浴血奮戰,但無奈敵衆我寡,且糧草和箭矢逐漸耗盡。在激烈的戰鬥中,李陵的軍隊傷亡慘重。
最終,李陵無奈投降匈奴。這一消息傳回京城,朝廷上下一片譁然,衆多大臣紛紛上書指責李陵的投降之舉。
其中,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馬遷。他深知李陵爲人,認爲李陵的投降或許是權宜之計,他在戰場上已經竭盡全力,奮勇殺敵,以至於所率之軍幾乎全軍覆沒,李陵自己也是傷痕累累。司馬遷在朝堂上爲李陵辯解,卻觸怒了漢武帝,被處以宮刑。
而李陵在匈奴的日子裏,雖然受到了一定的禮遇,但他心中始終懷着對大漢的愧疚和思念。他的名聲在漢朝已經被詆譭得“體無完膚”,人們只記得他的投降,卻忘記了他曾經的英勇和忠誠。
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,對於李陵的評價也衆說紛紜。然而,無論如何,他在那場慘烈的戰鬥中所展現出的英勇和無奈,都成爲了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劇寫照。而“體無完膚”這個成語,也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言語的殺傷力,以及人言可畏的道理。它提醒着我們,在評價他人時應保持客觀和公正,莫要僅憑片面之詞就將一個人批判得一無是處。
體無完膚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