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文調武
成語拼音
- tōng wén diào wǔ
通文調武成語解釋
- 指賣弄文才和武藝。
典故出處
- 明·無名氏《精忠記·嚴刑》我這裏是甚麼衙門?誰許你通文調武,可惡!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如今的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,既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,展現通文調武的能力,又能在面對實際問題時靈活應對,發揮自己的專長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,天下初定,但局勢仍暗潮涌動。
當時,有一位年輕的將領名叫趙凌。趙凌出身將門,自幼習武,身手不凡,在戰場上屢立戰功,威名遠揚。然而,戰爭結束後,國家需要的不再僅僅是能征善戰的武將,更需要有治國理政之才的文臣。
趙凌深知這一點,他決心改變自己,不僅要精通武藝,還要通文達理。於是,他放下了手中的兵器,開始日夜苦讀詩書,鑽研治國之道。
起初,他面對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深奧的道理,感到十分喫力。但他憑藉着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國家的忠誠,始終沒有放棄。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,趙凌結識了一位飽讀詩書的大儒,名叫孫賢。孫賢被趙凌的決心和誠意所打動,決定收他爲徒,傾心傳授他文學知識和治國方略。
在孫賢的指導下,趙凌進步飛速。他逐漸領悟到,戰爭只是手段,而和平時期的治理纔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。
經過多年的努力,趙凌終於實現了從一介武夫到通文調武之士的華麗轉變。
當國家邊疆再次受到外敵侵擾時,趙凌不僅能夠調兵遣將,制定精妙的戰略戰術,還能運用智慧和外交手段,化解矛盾,避免了不必要的戰爭。
在國內治理方面,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既重視農業生產,又注重文化教育的推廣。他深知“倉廩實而知禮節”,只有讓百姓喫飽穿暖,接受教育,國家才能真正繁榮昌盛。
趙凌的通文調武之才,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和百姓的愛戴。他的故事也在民間傳頌開來,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典範。
後世之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,無不感慨趙凌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。他的經歷告訴人們,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,都需要在不同的時期具備不同的能力和智慧,才能應對各種挑戰,實現長久的發展。而“通文調武”這一理念,也成爲了後世治國安邦的重要參考。
通文調武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