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功一體

成語拼音

tóng gōng yī tǐ

同功一體成語解釋

指功績和地位相同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黥布列傳》往年殺彭越,前年殺韓信,此三人者,同功一體之人也,自疑禍及身,故反耳。”

成語典故

鄭父與克,同功一體之人,克誅,鄭父安得不懼。★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二十九回

成語造句

在古代的政治體系中,某些權臣與帝王之間的關係極爲複雜,看似各司其職,實則同功一體。

成語故事

在秦朝末年,天下大亂,各路英雄紛紛揭竿而起,反抗暴秦的統治。 當時,有兩位重要的人物,一位是劉邦,另一位是項羽。劉邦出身卑微,但爲人豁達大度,善於用人,身邊聚集了一大批能臣猛將。項羽則是出身貴族,力能扛鼎,英勇無敵。 在反秦的過程中,劉邦和項羽都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領導力。劉邦率領他的軍隊一路征戰,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勢力。而項羽則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,以少勝多,大敗秦軍主力,威震天下。 隨着秦朝的滅亡,劉邦和項羽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,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。 在這場激烈的爭鬥中,劉邦手下有一位名叫蕭何的大臣,他負責管理後方,爲前線的軍隊提供充足的糧草和兵員,確保了劉邦軍隊的後勤保障。還有一位名叫張良的謀士,他足智多謀,爲劉邦出謀劃策,多次使劉邦化險爲夷。此外,還有大將韓信,他善於用兵,戰無不勝,爲劉邦奪取了許多重要的城池和領地。 項羽這邊也有不少英勇善戰的將領和謀士,但他性格剛愎自用,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,導致內部矛盾不斷。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,劉邦聽取了張良等人的建議,聯合各方勢力,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。最終,在垓下之戰中,項羽兵敗自刎,劉邦贏得了天下,建立了漢朝。 劉邦稱帝后,論功行賞。蕭何、張良、韓信三人功勞卓著,劉邦稱他們“同功一體”。意思是他們三人雖然職責不同,但功勞是一樣的重大,都是建立漢朝的關鍵人物。 這一成語“同功一體”,正是源於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。它不僅體現了劉邦對功臣的高度評價,也反映了在重大的歷史變革中,不同人物發揮各自的才能和作用,共同爲一個偉大的目標而努力的精神。在後世,“同功一體”常被用來形容在某一事業或事件中,多個參與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功績和貢獻。

同功一體-成語圖片

同功一體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