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會箕賦
成語拼音
- tóu kuài jī fù
頭會箕賦成語解釋
- 按人數徵稅,用畚箕裝取所徵的穀物。指賦稅苛刻繁重。同頭會箕斂”。
典故出處
- 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頭會箕賦,輸於少府。”高誘注頭會,隨民口數,人責其稅;箕賦,似箕然斂民財,多取意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古代,某些地區的百姓承受着沉重的賦稅,其徵收方式猶如頭會箕賦,讓他們的生活苦不堪言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個國家名叫梁國。梁國的國君初登王位時,心懷壯志,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
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國君的想法逐漸發生了變化。他開始沉迷於奢華的生活,大興土木建造宮殿,四處蒐羅奇珍異寶,對百姓的疾苦卻視而不見。
爲了滿足自己無盡的慾望,國君不斷增加賦稅,使得百姓們的生活日益艱難。每年的稅收時節,官員們便會按照人頭計算稅額,要求百姓們繳納大量的糧食和財物,這種稅收方式被稱爲“頭會箕賦”。
在一個小村莊裏,有一位名叫李老漢的農民。他家境貧寒,只有幾畝薄田,勉強維持生計。可是,沉重的賦稅讓他不堪重負。這一年,又到了交稅的時候,李老漢望着田裏尚未成熟的莊稼,心中充滿了憂愁。
他無奈地將家中僅有的一點餘糧拿去交稅,可仍然遠遠不夠。官員們毫不留情,逼迫他變賣家中的財物,甚至威脅要將他的田地沒收。李老漢哭訴道:“我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,到頭來卻連溫飽都難以保證,這日子還怎麼過啊!”
像李老漢這樣的百姓不在少數,他們紛紛對國君的暴政感到憤怒和絕望。
終於,民怨沸騰,各地紛紛爆發了起義。一位有勇有謀的義士帶領着窮苦百姓,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,與國君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。
在起義軍的強大壓力下,國君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然而此時已經爲時已晚。最終,起義軍推翻了國君的統治,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。新的統治者吸取了前任國君的教訓,減輕賦稅,施行仁政,百姓們終於過上了安穩的生活。
“頭會箕賦”這個成語,正是對古代那些橫徵暴斂、不顧百姓死活的統治者的深刻批判,也警示着後人要以民爲本,不可重蹈覆轍。
頭會箕賦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