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石問路

成語拼音

tóu shí wèn lù

投石問路成語解釋

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,先投以石子,看看有無反應,藉以探測情況◇用以比喻進行試探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進入新的投資領域之前,他先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嘗試,其實這就是一種投石問路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國度,局勢動盪不安,各方勢力暗中較勁。有一位足智多謀的謀士名叫張子衡,他效命於一位雄心勃勃的諸侯。 當時,鄰國之間的關係複雜且微妙,戰爭的陰影時刻籠罩着。這位諸侯意圖擴張領土,卻對周邊國家的真實實力和態度捉摸不定。 張子衡向諸侯進言道:“主公,如今局勢未明,我們不可貿然行動。不如先派一小股兵力前往邊界試探,猶如投石問路,以察敵方虛實。”諸侯覺得此計甚妙,便依計行事。 這小股兵力在邊境地帶故意製造了一些小的衝突和摩擦,觀察鄰國的反應。鄰國迅速做出迴應,派出軍隊前來對峙。然而,他們的軍隊規模、裝備以及將領的指揮風格,都在這次衝突中有所暴露。 張子衡通過細作收集到的情報,認真分析了鄰國的應對策略。他發現鄰國雖然反應迅速,但軍隊的裝備陳舊,而且將領在指揮時略顯猶豫不決,似乎內部存在分歧。 於是,張子衡再次向諸侯獻策:“主公,依臣之見,此次投石問路已探出鄰國不過外強中乾。我們可抓住時機,果斷出兵,必能大獲全勝。”諸侯採納了他的建議,集結大軍,一舉進攻鄰國。 由於事先通過投石問路掌握了敵方的情況,諸侯的軍隊在戰場上知己知彼,勢如破竹。最終,成功地佔領了鄰國的大片領土,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這樣投石問路的策略被多次運用。就如三國時期,諸葛亮初出茅廬之時,面對曹操大軍壓境,他先派遣少量精兵試探敵軍的部署和士氣,從而爲後續的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。又如楚漢相爭時,劉邦也曾採用類似的方法,對項羽的兵力分佈進行摸底,最終成就了大漢的霸業。 由此可見,投石問路這一策略,在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,常常成爲智者洞察局勢、把握時機的重要手段。

投石問路-成語圖片

投石問路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