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王捨牛
成語拼音
- qí wáng shě niú
齊王捨牛成語解釋
- 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。
典故出處
-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(齊宣王)坐於堂上,有牽牛而過堂下者,王見之,曰:‘牛何之?’對曰:‘將以釁鐘。’王曰:‘舍之。吾不忍其觳觫,若無罪而就死地。’對曰:‘然則廢釁鐘與?’曰:‘何可廢也?以羊易之。’”
成語典故
- 戰國時期,齊宣王看到有人牽一頭牛從堂前走過,便問要把牛牽到哪裏去。牽牛人回答說:“將要殺掉它用來祭鍾。”齊宣王說:“我不忍心看到牛被殺時發抖的樣子,還是用一隻羊來代替牛吧。”。
成語造句
- 從前有個君王,在看到一頭牛即將被宰殺時心生憐憫,展現出了齊王捨牛般的慈悲情懷,他下令停止宰殺這頭牛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叫做齊國,齊國的國王以仁德而聞名。
有一次,齊國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災害,許多百姓流離失所,生活困苦不堪。國王看到百姓們受苦,心中十分不忍,他決定親自去視察災情,看看能爲百姓們做些什麼。
當國王來到一個村莊時,看到了一幕讓他深受觸動的場景。一頭強壯的牛正被牽往祭祀的場地,這頭牛似乎知道自己即將面臨的命運,眼中流露出恐懼和哀傷。國王心中頓時涌起一股憐憫之情,他停下腳步,對負責祭祀的官員說:“這頭牛看起來如此可憐,它也是一條生命啊,我們不能就這樣輕易地犧牲它。”官員們聽了,都感到十分驚訝,因爲祭祀用牛是一直以來的傳統。
然而,國王心意已決,他說:“我寧願放棄這次祭祀,也不願傷害這頭牛的生命。”於是,國王下令將牛放歸,百姓們聽聞此事,都對國王的仁德之舉深感敬佩。
這件事情很快傳遍了整個齊國,人們紛紛稱讚國王的善良和慈悲。其他國家的人也聽聞了齊國國王的義舉,對他刮目相看。後來,有一位智者評價說:“齊王捨牛,此乃大仁大義之舉,其心可嘉,其德可頌。”
從那以後,齊王捨牛這個故事就流傳了下來,成爲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佳話。齊王也因爲他的仁德,贏得了百姓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,齊國在他的治理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,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君王,也應該心懷憐憫,尊重每一個生命,只有這樣,才能贏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齊王捨牛的故事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,閃耀着人性的光輝,提醒着後人要時刻保持善良和慈悲之心。
齊王捨牛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