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文生義

成語拼音

wàng wén shēng yì

望文生義成語解釋

文文字,指字面;義意義。不瞭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,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,做出不確切的解釋。

典故出處

清·張之洞《輶軒語·語學》空談臆說,望文生意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學習知識切不可一知半解就匆忙下結論,否則很容易望文生義,得出錯誤的結論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明的書生。李明自幼聰慧,勤奮好學,一心想要通過科舉考試,出人頭地,爲家族爭光。 有一天,李明偶然在一本古籍中看到了一段生僻的文字,他憑藉着自己的理解,想當然地去解釋其中的含義。他沒有去查閱更多的資料,也沒有請教有學識的人,就自以爲是地認爲自己已經完全明白了這段文字的意思。 不久之後,鎮上來了一位博學多才的老者。老者在鎮中心開設了一個講學的場所,吸引了衆多學子前來聆聽教誨。李明也滿懷期待地前去聽講。 在講學過程中,老者提到了李明之前看到的那段文字,並給出了準確而深刻的解釋。李明這才發現,自己之前的理解完全是錯誤的,他僅僅是望文生義,根本沒有領會到文字背後真正的含義。 李明感到羞愧萬分,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僅僅是對這一段文字的誤解,更是一種治學態度的不嚴謹。他深刻反思,明白了做學問不能只憑表面的文字去揣測,而要深入探究,廣泛求證。 在歷史上,也有許多因爲望文生義而導致錯誤的例子。就如同三國時期的馬謖,他熟讀兵書,卻在守衛街亭時,只是根據兵書上的文字理論,望文生義地部署兵力,沒有結合實際地形和敵軍情況,最終導致街亭失守,造成了重大的軍事失利。 又比如,在一些朝代的政治決策中,有些官員只是看到政令表面的文字,沒有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意圖和可能產生的影響,就盲目執行,結果給百姓帶來了災難,也損害了國家的利益。 李明從此吸取了教訓,他更加勤奮刻苦,對待學問不再馬虎,每遇到一個問題,都要多方考證,力求理解得準確而深入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他終於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,成爲了一名令人敬仰的官員。 李明始終以自己曾經望文生義的錯誤爲戒,在爲官期間,認真傾聽各方意見,深入瞭解民情,做出了許多明智而有益的決策,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學習和生活中,我們不能望文生義,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探究事物的本質,才能避免錯誤,不斷進步。

望文生義-成語圖片

望文生義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