爲淵驅魚

成語拼音

wèi yuān qū yú

爲淵驅魚成語解釋

原比喻殘暴的統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敵方。現多比喻不會團結人,把一些本來可以團結過來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。

典故出處

《孟子·離婁上》爲淵驅魚者,獺也。爲叢驅爵者,鸇也;爲湯武驅民者,桀與紂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由於統治者的苛政,導致民不聊生,結果他們的所作所爲反而爲淵驅魚,把百姓推向了起義軍的陣營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某個國度,政治局勢錯綜複雜,各方勢力紛爭不斷。 有一位年輕的君主剛剛登上王位,他滿懷雄心壯志,渴望能夠治理好國家,讓百姓安居樂業。然而,他身邊的一些大臣卻心懷叵測,爲了個人的私利,不斷地在朝堂上勾心鬥角,爭權奪利。 這位君主起初並未察覺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,他一心想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以增強國家的實力。他廣納賢才,希望能夠找到真正有能力、有抱負的臣子來輔佐自己。 在這個過程中,出現了兩位頗具影響力的大臣,分別是甲和乙。甲大臣爲人正直,一心爲公,他提出的許多建議都是爲了國家的長遠發展和百姓的福祉。而乙大臣則善於阿諛奉承,表面上對君主言聽計從,背地裏卻結黨營私,排斥異己。 君主一開始對乙大臣的甜言蜜語頗爲受用,對他委以重任。乙大臣得勢後,便開始打壓甲大臣,誣陷他心懷不軌,企圖篡權。君主被乙大臣的讒言所迷惑,漸漸疏遠了甲大臣。 甲大臣心灰意冷,最終選擇離開朝堂,歸隱山林。而其他一些正直的臣子看到甲大臣的遭遇,也對君主感到失望,紛紛選擇離開。 與此同時,國家的局勢日益動盪。由於君主重用了乙大臣等奸佞之徒,導致朝政腐敗,百姓生活困苦,怨聲載道。一些有識之士看到這種情況,也對這個國家失去了信心,紛紛前往鄰國尋求發展。 最終,這個國家因爲人才的大量流失,國力日漸衰退。而鄰國卻因爲吸引了衆多的人才,變得日益強大。 這位君主到最後才幡然醒悟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他後悔當初被乙大臣所矇蔽,爲淵驅魚,將那些真正忠誠、有才能的臣子趕走,使得國家陷入了困境。然而,此時已經爲時已晚,國家的衰敗之勢難以挽回。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,作爲領導者,一定要明辨是非,親賢臣,遠小人,否則就會像這位君主一樣,爲淵驅魚,自毀長城。

爲淵驅魚-成語圖片

爲淵驅魚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