穩操左券

成語拼音

wén cāo zuǒ quàn

穩操左券成語解釋

左券古代契約分左右兩聯,雙方挌執一聯,左券就是左聯,常用作索償的憑證。比喻有充分的把握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田敬仲完世家》公常執左券以責於秦韓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這場知識競賽中,他準備充分,對每個問題都能應對自如,彷彿已經穩操左券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戰亂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英雄豪傑輩出。 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,分別由兩位極具野心和謀略的君主統治。其中一國國力強盛,兵強馬壯,將領們個個英勇善戰;而另一國則相對弱小,兵力不足,資源匱乏。 強大的諸侯國看準了弱小國家的弱點,決定發動一場侵略戰爭,企圖一舉吞併對方,擴張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。弱小國家的君主在得知這一消息後,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。他深知自己的國家在實力上與敵國相差懸殊,如果正面交鋒,幾乎沒有勝算。 然而,在這危急關頭,一位名叫張子的謀士挺身而出,向君主獻上了一條妙計。張子仔細分析了敵國的情況,指出雖然敵國在兵力和資源上佔據優勢,但他們的軍隊長途跋涉前來征戰,必然疲憊不堪,而且對地形和氣候也不熟悉。 張子建議君主派出一支精銳部隊,悄悄繞到敵軍後方,截斷他們的糧草補給線。同時,在正面戰場上佈置疑兵,佯裝敗退,誘敵深入。待敵軍陷入包圍圈後,再前後夾擊,一舉破敵。 君主聽了張子的計策,覺得甚爲可行,於是決定依計行事。 戰爭開始後,一切都按照張子的謀劃進行。敵軍果然中計,以爲弱小的一方不堪一擊,於是窮追不捨。而此時,截斷敵軍糧草的部隊成功得手,敵軍陷入了恐慌之中。 最終,弱小國家的軍隊在張子的巧妙指揮下,成功地將敵軍包圍並擊敗。這場看似實力懸殊、毫無勝算的戰爭,因爲張子的智慧和謀略,以弱勝強,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。 戰後,人們紛紛稱讚張子的智謀,說他在戰爭之前就已經算無遺策,彷彿早就穩操左券一般。君主也對張子大加賞賜,並感慨道:“若無張子之謀,我國必亡。如今能勝,全賴張子之智,讓我們得以穩操勝券,保國安民。” 從此,“穩操左券”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,用來形容做事有充分的把握,勝券在握。它提醒着後人,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,只要善於思考、精心謀劃,就有可能在看似無望的情況下扭轉局勢,取得成功。

穩操左券-成語圖片

穩操左券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