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所不通
成語拼音
- wú suǒ bù tōng
無所不通成語解釋
- 通通曉。沒有什麼不通曉。形容知道的東西很多。
典故出處
- 《孝經·感應》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光於四海,無所不通。”
成語典故
- 便是三教九流的說話,無所不通,無所不曉。★元·吳昌齡《東坡夢》第一折
成語造句
- 他在各個領域都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華,真可謂無所不通,讓人欽佩不已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,有一位名叫子夏的學者。子夏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,但他自幼聰慧好學,對知識充滿了無盡的渴望。
子夏年少時便立志要博覽羣書,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。他每日勤奮苦讀,無論嚴寒酷暑,從未有過絲毫懈怠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子夏的學識日益淵博,涉及到天文、地理、歷史、禮儀、音樂等諸多領域。
有一次,各國的學者們聚集在一起,討論一個關於曆法的難題。衆人爭論不休,始終無法得出一個令大家都信服的結論。就在這時,子夏站了出來,他憑藉着自己深厚的天文知識,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,不僅解決了當前的難題,還對曆法的發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。在場的學者們無不驚歎於他的博學多才。
又有一回,一個諸侯國的君主在欣賞音樂時,對其中一段旋律產生了疑問。他召集了國內的樂師,卻無人能給出滿意的解釋。消息傳到子夏耳中,他主動前往該國。在聆聽了那段旋律後,子夏從音樂的起源、發展,到各種音律的特點,以及這段旋律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,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。君主聽後恍然大悟,對子夏的才華讚不絕口。
漸漸地,子夏的名聲傳遍了各國。無論是朝堂之上的政治謀略,還是民間的技藝傳承,子夏都能夠侃侃而談,給出精準而深刻的見解。人們紛紛稱讚子夏無所不通,彷彿世間沒有他不瞭解的知識和領域。
子夏之所以能夠達到無所不通的境界,並非是憑藉天賦異稟,而是源於他堅持不懈的學習和對知識的執着追求。他深知學無止境的道理,不斷地探索和積累,方纔成就了他的博學之名。
子夏的故事告訴我們,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我們也能夠在自己所追求的領域中,不斷拓展知識的邊界,達到無所不通的境界。
無所不通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