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幽不燭

成語拼音

wú yōu bù zhú

無幽不燭成語解釋

黝暗處無不被照亮。比喻明察隱微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他的細心調查下,案件的真相最終水落石出,正所謂無幽不燭,任何隱藏的細節都逃不過他的法眼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梁國的國家。梁國的君主樑武帝蕭衍,初登皇位時,還算勤勉政事,國家也呈現出一片繁榮之象。 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梁武帝逐漸沉迷於佛教,對朝政之事不再像以往那般上心。一些奸臣瞅準時機,開始在朝中結黨營私,魚肉百姓。 當時,有一位名叫沈約的大臣,爲人正直,心繫國家和百姓。他眼見朝中奸臣當道,多次向梁武帝進諫,希望皇帝能夠整頓朝綱,重振朝風。但梁武帝卻對他的諫言置若罔聞,依舊沉迷於自己的宗教世界。 與此同時,一位名叫侯景的將領,原本是他國叛將,因梁武帝的一時疏忽和錯誤判斷,被收留於梁國。侯景此人野心勃勃,見梁武帝不理朝政,朝中混亂,便心生反意。 終於,侯景率領叛軍起兵造反,一時間,梁國陷入了戰亂之中。百姓流離失所,哀鴻遍野。 在這國難當頭之際,梁武帝才如夢初醒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可此時,局勢已經難以挽回。 沈約挺身而出,組織起一支義軍,試圖抵抗侯景的叛軍。在戰爭中,沈約深知,要想戰勝叛軍,必須洞察敵軍的每一個動向,瞭解每一個細節,做到無幽不燭。 他派出衆多探子,收集情報,分析敵軍的戰略部署。哪怕是敵軍最微小的行動,最隱祕的計劃,都逃不過他的眼睛。 正是憑藉着這種對敵軍情況的瞭如指掌,沈約的義軍多次以少勝多,給侯景的叛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。 然而,戰爭的殘酷遠超想象,儘管沈約竭盡全力,最終還是沒能挽救梁國的命運。梁武帝在這場戰亂中憂憤而死,梁國也從此一蹶不振。 但沈約這種在困境中努力做到無幽不燭,以圖救國救民的精神,卻被後世所傳頌。他讓人們明白,在面對困難和危機時,只有洞悉一切,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,纔有可能找到轉機,獲得勝利。

無幽不燭-成語圖片

無幽不燭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