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徵不信

成語拼音

wú zhēng bù xìn

無徵不信成語解釋

徵證據,驗證。沒有證據的話或事不可信。

典故出處

《禮記·中庸》上焉者,雖善無徵,無徵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”

成語典故

所謂夏禮、殷禮都已文獻無徵。無徵不信”,故他所重視的是鬱郁乎文哉”的周禮。★郭沫若《十批判書·孔墨的批判二》

成語造句

對於那些沒有證據的傳聞,我們不能輕易相信,正所謂無徵不信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陳之的學者,他生活在一個文化昌盛但思想多元的時代。 陳之自幼聰慧,對各種學說和知識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。他成年後,遊歷四方,拜訪各地的名師大儒,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和見解。 有一次,陳之聽聞在遠方的一座城中,有一位號稱知曉天地萬物奧祕的智者。這位智者常常在衆人面前高談闊論,講述許多令人驚歎的理論和觀點。陳之決定前往一探究竟。 當他終於見到這位智者時,智者正在慷慨激昂地闡述着一種關於宇宙起源的新奇學說。其言辭華麗,邏輯看似嚴密,引得周圍的聽衆頻頻點頭,深信不疑。 然而,陳之卻沒有輕易被說服。他靜靜地傾聽着,不時提出一些關鍵的問題,要求智者給出實際的證據和例證來支持他的觀點。智者面對陳之的追問,開始變得有些支支吾吾,無法給出明確而有力的回答。 陳之在離開時對衆人說道:“吾等治學求知,當以實證爲本,無徵不信。空口無憑的言論,即便再華麗動人,若沒有切實的依據,也難以令人信服。”衆人聽聞,陷入沉思。 回到家鄉後,陳之又遇到一位自稱發明了神奇藥物可以包治百病的郎中。這位郎中吹噓自己的藥物療效神奇,卻無法拿出任何治癒病人的實例。陳之當場指出:“無徵不信,若不能證明此藥有效,何以令人敢用?”郎中無言以對,灰溜溜地離開了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陳之的名聲越來越大,人們敬重他的嚴謹和對真理的執着追求。他始終堅守着“無徵不信”的原則,不斷地探索和驗證各種知識和學說。 在陳之的影響下,當地的學風也逐漸變得更加務實和嚴謹。人們不再輕易相信那些沒有根據的言論和學說,而是注重通過實踐和證據來判斷事物的真僞。 陳之的故事被後人傳頌,“無徵不信”也成爲了治學和求知的重要準則,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各種信息和觀點時,要保持理性和審慎,以實證爲依據,不盲目相信,追求真正的真理。

無徵不信-成語圖片

無徵不信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