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市之簫

成語拼音

wú shì zhī xiāo

吳市之簫成語解釋

比喻在街頭行乞。同吳市吹簫”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那繁華都市的角落,他獨自一人,宛如身處吳市之簫般淒涼,無人問津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動盪不安。 在吳國,有一個名叫伍員的人,也就是後世所稱的伍子胥。他本是楚國的貴族,因其父兄遭奸臣陷害被殺,伍子胥被迫逃離楚國,歷經艱險來到了吳國。 初到吳國時,伍子胥身無分文,舉目無親。他心懷血海深仇,一心想要藉助吳國的力量爲自己的親人報仇。然而,在這個陌生的國度,要實現自己的目標談何容易。 爲了生存,伍子胥不得不放下昔日的尊貴身份,在吳國的街市上以乞討爲生。他常常衣衫襤褸,面容憔悴,但那堅定的眼神中始終燃燒着復仇的火焰。 一天,伍子胥在吳市之中,拿起一支簫,開始吹奏起來。他的簫聲如泣如訴,充滿了悲憤與哀怨。路過的人們紛紛駐足,被這飽含深情的簫聲所吸引。有人同情他的遭遇,施捨給他一些食物和錢財;有人則對他的簫聲感到好奇,詢問他的來歷。 伍子胥深知,要在吳國立足,僅僅依靠他人的憐憫是遠遠不夠的。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,逐漸結識了一些有識之士。在與他們的交流中,伍子胥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謀略。 終於,伍子胥得到了吳王闔閭的賞識。吳王被他的才華所打動,決定重用他。伍子胥感激吳王的知遇之恩,全心全意地爲吳國出謀劃策。他幫助吳王整頓軍紀,訓練軍隊,使吳國的國力日益強盛。 在伍子胥的輔佐下,吳國先後多次戰勝了周邊的諸侯國,成爲了春秋時期的強國之一。而伍子胥也終於有了足夠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復仇大計。 伍子胥在吳市之簫的經歷,成爲了後世流傳的一段佳話。它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撓、頑強拼搏的精神。正如《史記》中所記載:“伍子胥窘於江上,道乞食,志豈嘗須臾忘郢邪?” 伍子胥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忍辱負重,什麼叫做堅定信念。而“吳市之簫”這個成語,也正是對他那段艱難歲月的生動寫照。

吳市之簫-成語圖片

吳市之簫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