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穀不升
成語拼音
- wǔ gǔ bù shēng
五穀不升成語解釋
- 莊稼不生長。指災荒之年。
典故出處
- 《穀梁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五穀不升,謂之大侵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今年氣候異常,很多地方遭遇旱災,導致莊稼收成極差,五穀不升,百姓生活面臨巨大困難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農業乃是國家的根本,百姓們大多以耕種爲生。
有一年,某個國度遭遇了罕見的天災。先是連綿數月的大旱,土地乾裂,江河干涸,農作物在烈日下漸漸枯萎。緊接着,蝗災又席捲而來,遮天蔽日的蝗蟲將所剩無幾的莊稼啃食殆盡。
百姓們望着顆粒無收的農田,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。往年豐收時的喜悅景象已不復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蕪和淒涼。
由於糧食極度匱乏,市場上的糧價飛漲,普通百姓根本無力購買。富人們則趁機囤積居奇,妄圖獲取更大的利益。
朝廷的官員們爲此憂心忡忡,紛紛向君主進言,尋求解決之道。然而,一些奸臣卻爲了自身的利益,故意隱瞞災情的嚴重程度,導致朝廷的救援措施遲遲無法有效實施。
在這種情況下,百姓們生活困苦,食不果腹,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。整個國家陷入了混亂和危機之中,社會秩序幾近崩潰。
這一年,可謂是“五穀不升”,國家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歷史上,每逢“五穀不升”的災年,往往都會引發社會的動盪和變革。正如《史記》中所記載的某些時期,因天災導致糧食絕收,百姓流離失所,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。而在一些賢明君主的治理下,當遇到類似的災荒時,他們能夠迅速採取有效的救災措施,開倉放糧,組織百姓抗災自救,從而渡過難關,使國家重新恢復繁榮和穩定。
所以,“五穀不升”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農業現象,它更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治理水平和社會的穩定程度。只有重視農業,關注民生,才能在災年避免“五穀不升”所帶來的嚴重後果,讓百姓安居樂業,國家長治久安。
五穀不升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