軒鶴冠猴

成語拼音

xuān hè guàn hóu

軒鶴冠猴成語解釋

乘軒之鶴,戴帽之猴。比喻濫廁祿位、虛有其表的人。

典故出處

明·劉基《驛傳杭臺消息石末公有詩見寄次韻奉和並寓悲感》之一池魚幕燕依棲淺,軒鶴冠猴寵渥新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那裝腔作勢的樣子,看似威風,實則不過是軒鶴冠猴,徒有其表罷了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權謀爭鬥此起彼伏,人心的善惡也在這權力的漩渦中盡顯無遺。 話說有一朝代,君王初登大寶,力圖改革朝政,重振朝綱。一時間,朝堂上涌入了衆多新貴,他們都渴望在這新的政治格局中謀取高位,獲取榮華富貴。 其中有兩人,一人名叫張甲,另一人名叫李乙。張甲出身貧寒,但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,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,逐步踏入了朝堂。他爲官清廉,一心爲百姓謀福祉,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。 而李乙則完全不同,他本是一個富家子弟,靠着家族的財富和關係,買通了各級官員,得以入朝爲官。他不學無術,卻善於阿諛奉承,巴結權貴。 起初,君王對兩人的表現並未有清晰的認知。李乙憑藉着自己的巧言令色,常常在君王面前吹噓自己的功績,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誇大其詞,把別人的功勞也攬到自己身上。君王逐漸對他產生了好感,開始對他委以重任。 而張甲依舊默默耕耘,辦實事,解民憂。但他不善言辭,不懂得如何在君王面前表現自己。漸漸地,他的功績被李乙所掩蓋,甚至被誣陷,受到了君王的冷落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乙越發囂張跋扈,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斂財,欺壓百姓。朝堂之上,正直的官員們對他敢怒不敢言。 終於,國家遭遇了一場重大的災難,百姓流離失所,民不聊生。張甲挺身而出,深入災區,組織救災,穩定民心。而李乙卻在這個時候,爲了自己的私利,貪污救災物資,中飽私囊。 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,君王這纔看清了李乙的真面目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而一直默默奉獻的張甲終於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褒獎。 李乙就如同那軒鶴冠猴,徒有其表,憑藉虛假的外表和諂媚的手段獲取高位,卻無半點真才實學和爲民之心。而張甲,纔是真正的國之棟樑,爲國家和百姓付出了真心和努力。 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,要明辨是非,莫被表象所迷惑,讓那些如軒鶴冠猴般的無能之輩無處遁形,讓真正有才華、有品德的人能夠施展抱負,爲國家和人民謀福祉。

軒鶴冠猴-成語圖片

軒鶴冠猴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