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觸藩籬
成語拼音
- yáng chù fān lí
羊觸藩籬成語解釋
- 羊角勾掛在籬笆上。形容既不能進,也不能退。
典故出處
-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三十一回前無所往,退無所歸,羊觸藩籬,進退兩難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在處理這件事時,因爲過於衝動,結果陷入了困境,就像羊觸藩籬,難以脫身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鄉村,有一位名叫李三的農夫。李三家境貧寒,但他勤勞善良,靠着自己的幾分薄田勉強度日。
這一年,李三決定養幾隻羊來增加一些收入。他精心挑選了幾隻小羊羔,每天早早起牀去割草餵食,悉心照料着這些小羊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小羊們漸漸長大,李三滿心歡喜地期待着能從它們身上獲得回報。
然而,有一天,李三有事外出,便將羊羣託付給了年幼的兒子看管。小孩子貪玩,看着羊羣安靜地喫草,便自顧自地去一旁玩耍了。沒想到,其中一隻羊竟脫離了羊羣,跑到了別人家的田地裏,大肆啃食剛剛長出的莊稼。
那戶人家的主人發現後,氣憤不已,當場抓住了這隻羊,並將其關了起來,等待李三回來給個說法。李三回來後,得知此事,趕忙上門賠禮道歉,並請求對方歸還自己的羊。
可那戶人家的主人卻不依不饒,說這羊破壞了他家的莊稼,必須賠償損失,否則休想把羊帶走。李三深知是自己理虧,只好答應賠償。
當他試圖帶走羊時,那羊卻在圍欄裏奮力掙扎,羊角不停地撞擊着圍欄,卻怎麼也出不來,彷彿陷入了絕境。這情景正如“羊觸藩籬”一般,進退兩難。
李三看着焦急又無奈,他想起了古人曾說過:“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”自己因爲一時疏忽,沒有交代好孩子看好羊羣,才導致瞭如今的局面。
經過一番好言相勸和賠償,那戶人家終於同意放了羊。李三帶着羊回家後,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過錯,並教導兒子做事一定要認真負責,不能疏忽大意,以免再次陷入像“羊觸藩籬”這樣的困境之中。
從此,李三更加用心地照料羊羣,也更加註重對兒子的教育,他們的生活雖然依舊清苦,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令人煩惱的事情。
羊觸藩籬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