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蹴而得
成語拼音
- yī cù ér dé
一蹴而得成語解釋
- 比喻事情輕而易舉,一下子就成功。同一蹴而就”。
典故出處
- 茅盾《路》十二現在,他們認爲勝利不能一蹴而得,必須用持久戰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想要成功,絕不能幻想一蹴而得,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奮鬥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,有一個名叫趙括的年輕人。趙括出身于軍事世家,自幼熟讀兵書,談論起軍事戰略來頭頭是道,常常讓周圍的人對他的見解感到欽佩。
當時,趙國與秦國交戰,廉頗作爲趙國的大將,採取了堅守的策略,雖然沒有取得顯著的勝利,但也使得秦軍難以突破防線。然而,趙國的國君對廉頗的戰術感到不滿,認爲這樣拖延下去會耗費大量的國力。
就在這時,趙括進入了國君的視線。國君聽聞趙括對兵法的精通,便決定啓用他來取代廉頗。趙括得到這個機會,心中滿是自信,認爲自己終於有了一展才華的舞臺。
他到了前線,立刻改變了廉頗的防守策略,轉而主動出擊。他的想法很簡單,覺得只要按照兵書上的理論行事,就能迅速擊敗秦軍,取得輝煌的勝利。他沒有考慮到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局勢,也沒有意識到秦軍的強大和狡猾。
當趙括率領大軍出擊時,秦軍佯裝敗退,誘使趙軍深入。趙括見秦軍退卻,大喜過望,以爲秦軍不堪一擊,便全力追擊。殊不知,這正是秦軍的計謀。
最終,趙軍陷入了秦軍的包圍。趙括這才發現,戰爭並非如他想象中那樣簡單,不是憑藉着書本上的知識就能一蹴而得勝利的。但此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,趙軍在秦軍的包圍下損失慘重,趙括本人也在這場戰役中身亡。
趙國經此一役,國力大損,從此一蹶不振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,想要一蹴而得往往會事與願違。成功需要我們腳踏實地,積累經驗,深入瞭解實際情況,而不是僅憑理論和空想。就像趙括,雖然滿腹兵書,卻因急於求勝,妄圖一蹴而得戰爭的勝利,最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。
一蹴而得-成語圖片